本报讯(记者王建高)“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在行动”联合采访团不辞辛劳,日夜兼程,于7月5日夜从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来到海滨城市青岛,就青岛市保护知识产权的成功经验进行集中采访。
7月6日,本报记者随采访团一行走进海尔、海信等世界知名品牌企业,深深地被这两家企业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所振奋。海
尔平均每天推出2.7项专利,并且以迄今5469项申请专利(包括618项发明专利)而雄居中国企业之首。海尔“防电墙”和“双动力”两项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由海尔发起制定中国网络家电国家标准。引人注目的“海信商标在德国遭抢注事件”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在海外征程中所集体面临的一个难题:用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的话来说:“欧美对中国企业实施大规模的反倾销以来,知识产权纠纷,已经逐渐成为他们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设置贸易壁垒的一个新形式”。海信与博世—西门子公司的商标之争,最终以海信胜利而结束。海信通过保护商标设计的著作权,获得对“HiSense”商标。因为这个商标是海信独创的,拥有其设计的著作权权利,依据国际版权保护公约,争取到著作权,从而更加有利于得到商标所有权。海信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音视频领域第一块可以正式产业化的芯片———“信芯”,在海信被全面投入彩电整机生产。“信芯”的研发成功,打破了该领域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对于增强我国家电电子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杨成志局长介绍,“两海”现象仅是青岛市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筑牢知识产权“保护墙”,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成功范例。
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保护程度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判断法制完善程度和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青岛市知识产权局紧紧围绕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结合青岛市实际,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行政执法、加大专利扶持等手段和措施,不断优化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包括专利工作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力度逐步得到加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专利申请量稳步上升,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转化为目的”的专利工作特点,成绩显著,成果频出。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截至去年年底,青岛市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两万件;累计专利授权量突破1.5万件,位居山东省前列。去年在三种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53件,占申请量的22.3%,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8.6%。专利技术实施率达60%以上,完成工业产值450亿元。
专利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他们发布了《青岛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对专利申请给予资助。要求市、区(市)人民政府设立专利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本市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国内外专利,扶持专利技术在本市的转化。去年,全市用于专利申请扶持、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等方面的资金达到530万元。
知识产权战略体系逐渐形成。抓住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这个契机,青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专利战略促进科技创新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创新。在全省率先出版发布了《青岛市2003年知识产权状况白皮书》,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推动了青岛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业和企业群的形成和发展。
专利保护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据了解,《青岛市专利保护规定》今年1月1日起施行,实现了青岛市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零的突破,在山东省地市专利保护立法工作中尚属首次,在全国省会城市及较大市中位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