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奥申委主席塞·科(右)接受罗格的祝贺 |
&
nbsp; 早报讯
持续了一年多的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花落谁家的悬念在6日晚终于大白天下,经过四轮的激烈争夺,伦敦以54比50票的微弱优势击败了呼声最高的巴黎,获得本届奥运会的举办权。
本届奥运会的申办阵容堪称豪华,除巴黎和伦敦外,还包括马德里、纽约和莫斯科,被认为是奥运史上竞争最激烈的申办。当莫斯科、纽约和马德里在前三轮相继被淘汰出局后,竞争最后演变成巴黎和伦敦的“双城记”。
在申办期间一直最被看好的巴黎已是第三次申办奥运会,前两次分别是在申办1992年奥运会时输给巴塞罗那和2008年奥运会败给北京,但这依然无法给他们带来胜利。
在罗格宣布最终结果后,伦敦代表团沸腾了,他们相互拥抱庆祝胜利,而巴黎市长德拉努埃则眼含泪水和代表团成员拥抱……
巴黎奥申委负责人菲律普·鲍迪龙在失败后说:“我们非常非常失望,我们认为会取得胜利,但结果相反。这就是生活。”
伦敦在申办前期表现并不好,包括国际奥委会最初对他们的评价并不高,落后于巴黎和马德里,但是在伦敦新任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的领导下,伦敦不断缩小与巴黎的差距,到投票前夕这种差距已经很小。
当五个申办城市在6日向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进行陈述时,伦敦奥申委主席塞·科声情并茂的演说,给人留下很深印象。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对记者说,伦敦奥申委的陈述很有感染力,以至于很多委员是“用心而不是用脑”去投的票。
伦敦两次拯救奥运
伦敦在历史上曾经主办过两次夏季奥运会,而这两次盛会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们都起到了拯救奥林匹克运动的作用。
1908年4月27日~10月31日,雾都伦敦迎来第四届奥运会,这是五洲代表的第一次聚会,同时也是历史上会期最长的奥运会。当时的申办城市有罗马、柏林等。但后来柏林得不到政府支持取消了申请,罗马又因地震和火山爆发无力兴建体育设施。最后国际奥委会求助于伦敦,伦敦关键时刻帮了奥运一把。
1948年7月29日~8月14日,伦敦再次主办奥运会,这是二战后的第一届奥运,1945年伦敦提出申办时战火刚刚熄灭,各国正忙于战后工作,申请主办的仅伦敦一家,但战后的困难和反对的呼声是很高的,英国奥委会经过多方奔走,成功举办了二战中断了12年后的首届运动会,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人们在盛会中饱尝了久违的幸福。
伦敦一路领跑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则,五座城市在投票中有哪座城市得票超过半数,就可获主办权,否则,得票最少的城市被淘汰,进行下一轮投票。昨晚的投票大战中,在决定胜负的最后一轮投票中伦敦得了54票,而此前呼声最高的城市巴黎得了50票,事实上除了马德里在第二轮以32票位居榜首之外,伦敦在其他三轮获得的票数都是最多的。
首轮投票中伦敦以22票居于首位,巴黎获得21票紧随其后,排名第三的是纽约的19票,事先最不被看好的莫斯科仅仅获得15票率先被淘汰出局;
第二轮中原本投向莫斯科的票数基本转移到了马德里身上,马德里以32票高居榜首,伦敦增加了5票,以27票位列第二,巴黎得到25票居于第三;纽约意外地票数反而减少了3票,以16票排在最后成为第二个被淘汰出局的国家;
第三轮投票,马德里又成为纽约出局的“牺牲者”,马德里的票数反而减少了一票,而原本投向纽约的票数基本都分流向了伦敦和巴黎,伦敦以39票重新回到得票数第一位,巴黎以33票,2票的微弱优势压倒马德里,晋级最后一轮;
最后一轮伦敦增加了15票,而巴黎增加了17票,但还是无力挽回对伦敦的差距,只得再次饮恨申奥战场。(景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