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洛杉矶7月4日电 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科学家4日说,他们初步判断,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彗核表面达到的效果比原先计划的更精彩,可望给天文研究带来大量信息。 当天上午,“深度撞击”项目负责人里克·格兰米尔、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项目
科学家彼得·舒尔茨等,在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冯·卡门报告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了“深度撞击”的细节。 3日晚的“深度撞击”大获成功,科学家们一直工作到4日清晨。但他们忘记了疲惫,似乎依旧沉浸在项目成功的兴奋中,他们向记者播放了“深度撞击”探测器在撞击前后拍摄的一连串照片剪辑成的“电影”。
格兰米尔说,“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的飞行器,已经向地面传回从可见光和红外线等不同频谱拍摄的高清晰度照片,其中的大量信息甚至“让我们不知从何入手”、“足够写一部百科全书”。
赫恩说,“深度撞击”的撞击器在轰向坦普尔1号的“最后旅程”中还拍摄了一些中分辨率的照片,这使他们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观测彗核表面。其中最后一张照片是撞击器在彗核前30公里所拍,分辨率达到4米,这令人“难以置信”。
这些照片还显示,坦普尔1号的外形不规则而且分布着一些坑,像个坑坑洼洼的大土豆。“深度撞击”在彗核表面“轰”出的坑可能有50米深,不过还要更精确的分析证实。
舒尔茨透露,撞击器轰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易被忽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
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的原始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