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此时机,“抗战精神”一词被广泛使用。而最先提议研究“抗战精神”的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以下是朱馆长关于“抗战精神”的认识和介绍。
什么是“抗战精神”?它的内涵和外延有哪些?这个看似简
单的命题,要给出正确的答案其实也并不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有识之士广泛地讨论、归纳、提炼和总结。个人认为,“抗战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
侵华日军当年在中国制造种种恐怖的暴行,惨无人道,令人发指,其施暴行为一直伴随着整个侵华战争过程之中。面对日军的法西斯暴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始终进行着殊死的抗争和英勇的拼搏。例如,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集体屠杀时,曾发生过中国俘虏面对残暴的日军发出“夺枪、夺枪”的呼声,和日军进行搏斗,虽然功亏一篑,但精神永存。再如,许多南京妇女纷纷跳江河自杀,宁死也绝不受辱。
她们中最为典型的一例就是李秀英,她只身面对三个企图强暴的日军,虽然身怀六甲,但仍然奋起夺刀,与日军拼搏,直到身中37刀,流血昏死倒地为止……这种不畏强暴的抗争和拼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十四年抗战而不屈,中国面对强敌而不亡,中国人没有成为亡国奴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军当年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目的,就是要用“武力”迫使中国及中国人民“畏服”,放弃抵抗,屈膝投降。然而,血的事实却教训了中国人民,在法西斯的暴行面前,任何软弱、求饶和引颈受戮都是无济于事的,惟有奋起抗争,才能保家卫国。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胞的尸体,又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
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
在抗战十四年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以身殉国的感人故事,从中折射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奉献精神。例如,七七事变后,鉴于淞沪形势日趋紧张,原国民陆军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团长谢晋元,嘱咐其妻儿回广东原籍生活时说:“生为人就要报效国家,为社会做些事,谋些大众的幸福,岂能被夫妻的朝朝暮暮所累!”言词间充满着抗日救国的激情。淞沪抗战爆发后,他率领四百余官兵坚守四行仓库,孤军抗击日军四昼夜,爱国壮举传遍海内外。
类似谢晋元那样舍身抗日的爱国将士在抗战时期还有许多,诸如左权、张治中等100多位将军为国捐躯,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精神,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就连当时与之战斗的日军,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折服,面对他们跳崖的方向敬礼。民间也有“八女投江”的感人故事,等等,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以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代价的,是建立在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之中的。正如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莫斯科代表中国政府向世人宣布的,中国在十四年抗战中,共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万美元。可以说,没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绝不会是在1945年。
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
近百年来中国为何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阀割据、内部分裂,中国一盘散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屠杀,以血的事实教育了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睡狮”终于觉醒了。拿破仑曾说过:“当中国苏醒时,世界将为之震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中华民族实现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海内外中华儿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团结一致,共同抗战,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
中国抗战究竟有多少年?有8年抗战、14年抗战和15年抗战之学术争论。我认为,不管是哪一种分期,均比西方战场上反击法西斯的时间要持久得多。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采用运动战、阵地阵、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作战方法,使数百万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粉碎了德、意、日组成的法西斯联盟称霸世界的梦想,无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抗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特别是敌后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这种伟大的自信和自强精神,使中华民族终于坚持到底,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综上所述,“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八字精神,无疑是抗战精神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积累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是抗战历史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快报纪念抗战胜利报道特别顾问朱成山)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