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6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49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7.28,比去年同期提高8.46点。
值得注意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其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465亿元,增长77.5%。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23551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313亿元,增长1.2%。
分析师们称,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引擎——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长势头正在减弱。1至5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较一季度回落了2.4个百分点,这将会减慢全部投资的增速;从出口来看,虽然贸易顺差在五月份再次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89.9亿美元,但在新一轮的贸易冲突之下,外需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
但分析师们同时指出,当前房价走势对中国经济显得至为关键。换而言之,只要房价在升,出口增长不减,国内经济增长态势不会改变,通货紧缩也不会出现,只不过在有效的宏观调控下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
过热转为通缩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可能由过热转为通缩的判断相继出现,很快在经济学界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支持这一观点的分析人士认为,4、5两月1.8%的低物价水平、接连下跌的投资品价格、逐渐放缓的投资增长速度,都是通货紧缩的表现,也是下一步经济增长放缓的信号。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称,过度地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缺憾,目前出口占中国GDP的36%,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44%,而房地产开发则占固定资产投资总值的20%。而这次的问题正在于这两方面可能同时面临压力。
罗奇指出,由于面临外部的贸易摩擦,中国的出口动力在今年下半年将显著放缓,而房地产业“降温”措施的出台可能使固定资产投资在下半年出现实质性的放慢,最终影响GDP的增加。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亦在6月17日表示,国内社会总需求与投资已经出现下滑过快的苗头。樊纲含蓄地表达了对经济骤冷苗头的担忧,因为社会总需求不足和投资萎缩正是通货紧缩的重要特征。
樊纲称,尽管目前社会总供求关系相对均衡,但总需求出现了进一步下滑的迹象。首先是进口进一步下降,而出口还在以30%的速度增长。5月份的进口增幅只有15%,而今年一季度是16%。在社会总投资方面,新开工的投资项目数量下降的趋势值得关注。从银行的情况来看,正在研究、筹划的项目数量正在减少,预示下一季度投资增长会进一步放缓。
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企业的产成品存货正在以22%到25%攀升。高速增长企业的产成品存货表明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正趋于下滑,据国家统计局上周三(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8%。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字是17.2%,而去年1至11月份则是38.8%。
而较早前公布的5月居民消费价格是1.8%,与上月相比下降0.2%,1至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4%,显示由物价上涨所导致的通胀压力已不足为虑。此外,5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月增长12.8%,亦处强弩之末;而工业生产虽同比增长16.6%,却主要靠脆弱而易于波动的出口。
通缩只是CPI失真表象?
针对民间发出“经济放缓”说,发改委迅速做出了回应。在6月19日召开的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针对“经济放缓说”表示,我国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判断经济放缓缺乏依据。
朱之鑫称,仅从CPI、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长率指标降低出发,判断我国经济放缓是缺乏依据的。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表示,4、5月份价格水平下降的核心原因还是粮价下跌。由于粮食价格在CPI中所占的比重较重,因此粮食价格的下跌直接影响了CPI的回落。
这位发改委官员称,不能CPI高了就说通胀,CPI低了就说通缩。如果从当前“一点都没减少”的用电量来判断,经济不会出现放缓。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