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7月4日消息
日本《中文导报》近日发表冯昭奎的文章,说日本在二次大战中战败60年后的今天,出现了种种“回归战前”的迹象。但文章指出,21世纪的世界已经不是20世纪的世界;21世纪的亚洲已经不是20世纪的亚洲。当今日本应该听从的不是战前军国主义亡灵的呼唤;当今日本应该倾听一个和平发展的亚洲的呼唤:
“回来吧,日本!”
今年,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就日本与中国及其它亚洲的关系而言,在这60年间,历史好像转了一个大圈子,在一定意义上,出现了“回归战前”的迹象。
当然,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当今日本并没有复活战前的军国主义,既不至于也没有能力像60年前那样大举侵略亚洲邻国,或者将哪个国家再置于自己的殖民统治之下,更不会与美英为敌。但是,当前小泉政府的种种做法确实存在一种“回归战前”的迹象。
小泉首相年年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要将60年前的那场战争“神圣化”。
小泉政府对周围邻国霸气十足的“恶邻外交”,导致日本同东北亚周边邻国的关系日趋紧张。河野洋平称之为“国难”。如果日本政府继续“霸气”下去,那么,可以预言:真正的更大的“国难”还在后头。
在日本社会日趋保守化的背景下,一部分政治势力极力推动“修宪”。其实,在日本国民当中很多人希望修改这部制定于将近60年前的宪法,以适应变化了的国内外环境,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右派势力处心积虑地要修改战后和平宪法的核心部分——宪法第9条,他们要抛弃的恰恰是在战后给日本老百姓带来很大福气的、防止日本向“战前”倒退的、应该备加珍视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日本又出现了走向军事大国的动向,加强军备,出兵海外,研发新武器,似乎又要找回战前那种“重军事轻经济”的感觉。不久前几位经济界领导人奉劝小泉停止参拜的时候,一位强硬主张“下一届、下下届首相都应该坚持参拜”的自民党政治家声称,靖国神社乃国家之本,丢了这个根本,还要经济做什么!看来,如果这位政治家继任首相,日本真的要彻底回归战前的军事化路线了。
在台湾问题上,日本政府虽然一再声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却在同美国签订的双边安保协议中把第三国内政问题的台湾问题列为两国的所谓“共同战略目标”。近日,日本某些政治家居然妄称连战、宋楚瑜对大陆的访问是“向中国投降”。在他们心目中,似乎台湾仍然像60年前那样是日本的一个棋子,一块殖民地。
在东亚经济合作问题上,日本动不动就把“争夺主导权”问题放在前头。其实,中国清清楚楚地表明,谁为东亚地区合作做出的贡献最大,就应该由谁发挥“主导”作用。长期以来,东盟为推进地区合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东盟在事实上确实发挥了地区合作的“主导作用”,为什么日本总是对“主导权”问题念念不忘呢?莫非是60年前那个“大东亚共荣圈”的邪念还在某些日本政要的头脑中作怪吗?
当然,如前所述,当今日本即使走向军事大国,也不会像战前那样愚蠢地与美英为敌;恰恰相反,日本正在进一步紧傍美国,力图争得一个美国全球“霸权助理”的地位。在同美国的关系上,日本至少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不会“回归战前”。
可是,日本吸取二战教训紧傍60年前被它斥为“鬼畜英美”的强者,正是为了达到回归“倚强凌弱”战前路线的目的。换句话说,当今日本的“回归战前”也是有选择的,是有所“回”有所不“回”的;有所不“回”恰恰是为了更顺地回归战前路线的“原点”:欺负邻国。
然而,21世纪的世界已经不是20世纪的世界;21世纪的亚洲已经不是20世纪的亚洲。当今日本应该听从的不是战前军国主义亡灵的呼唤;当今日本应该倾听一个和平发展的亚洲的呼唤:“回来吧,日本!”
“回来吧,日本!”几百年来,亚洲落在欧美之后,被欧美国家看不起。正当亚洲复兴曙光初现之时,多少亚洲国家希望中日两个亚洲大国能够共同推进地区合作,推动亚洲的现代化得以早日实现。亚洲国家应该团结而不应该分裂,日本不应该将矛头指向中国,不应该再恶化两个主要亚洲国家的关系,继续拖亚洲地区合作的后腿。
目前,在日本对外贸易总额中,对美贸易所占比例已经跌破20%,而对亚贸易所占比例已经接近50%(2004年数字)。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最近说,“2004年日本对中国(包括香港)的贸易超过对美贸易,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日本政府应该认识到“日本征服亚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日本融入亚洲的时代”正在到来。当前日本领导人对待亚洲邻国的政策太脱离经济现实,太脱离日亚全面关系的现实。日本能否正确处理对亚外交,关键在于它是不是从心底承认自己是个“亚洲国家”。
“回来吧,日本!”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展,能源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东亚各国特别是作为东北亚地区主要国家的中日韩三国迫切需要借鉴欧洲联合首先从“煤钢共同体”出发的经验,在日趋突出的能源问题上开展有效合作,防止恶性竞争,为建立东北亚能源环境共同体而努力,为实现东亚共同体走出关键的一步和提供重要的示范。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同处同一个地区,谁也不可能将自己的国家搬到美洲去或搬到欧洲去。亚洲的家园需要亚洲各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保护。事实越来越清楚:气候的变异、海洋的污染、森林面积的缩小、人口激增、酸雨和沙漠化等等,所有这些构成对全人类的威胁,即使没有核战争,人类各行其是的活动也在加剧生物圈的不可逆转的恶化过程,长此以往人类将无立足之地。
为了克服人类面临的极其紧迫的环境、资源等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将冷战时代被忽视的、冷战后的今天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的任务提到最重要日程上来,向科学技术进军,向科学、健康、和谐的人类新文明模式进军,开发出能使人类摆脱环境、资源危机的科技手段与文明模式,并大力弘扬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东方文化和文明。
如今,借口所谓“中国威胁”而磨刀霍霍,这决不是一个理性的日本应该做的事情。当今,世界各国决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最重要条件,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当中,“和平”比“发展”更重要,因为没有和平不仅没有发展,而且会使人们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之中,同时使任何已经实现的发展毁于一旦。二战的惨痛教训难道还不够,还要再重演一次吗?有人说,中日关系是“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实际上更确切地说,中日关系是“和则不仅两利而且利亚,斗则不仅俱伤而且伤亚”、“中日不再战”不仅是中日两国最大的战略利益交汇点,而且也是亚洲地区的根本利益所在。
和平的国际环境不仅是当代人从事和平建设的保证,也是为子孙后代保持一个适于他们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之必须,因为真的打起仗来,就会为了赢得胜利而不顾一切,其留下的灾祸可能是几代人也难以抹去。现代战争不仅直接破坏环境,而且还会引发“二次灾难”、“三次灾难”,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灾难、地震频发以及使用贫铀弹等特殊武器引起的癌症等疾病的多发等等。当今,由于战争的频频发生正在使整个地球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恶化。总之,“资源诚可贵,环境价更高;若得和平世,二者皆可保”。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