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唐 王彬文
如何打响彗星狙击战?
一颗如纽约市大小的彗星撞上地球,引发了巨大的海啸,人们纷纷奔上高山躲避,一对小恋人甚至骑着自行车在几十层高楼般陡立的海啸面前与之赛跑并最终得以逃脱……这是美国电影《彗星撞地球》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影片中,彗星撞击下的市民大部分都能够保
全性命。但是,如果是现实版的彗星撞地球的场景中,人们真的能够这么幸运吗?实际上,当一颗与电影中同样大小的彗星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海啸,时速大约是1500公里,在这种情况下,纽约及美国东海岸在两秒钟内将成为一片汪洋——两秒钟,你能逃得多远?
所以,当面临着彗星威胁的时候,人类要取得主动和生存,就只能是绝对不能让彗星有接近和撞击到地球的机会,否则就一切都晚了,根本不会有任何逃生的机会!
那么,在这场严峻的地球保卫战中,具体的战斗应该怎么打呢?
首先还是要加强观测,严密搜索,对近地彗星一一记录在案,并随时跟踪和长期监控。因为一旦发现彗星有撞击地球的可能,人类需要有充足的时间用以防卫准备,而这个时间一般要十年以上,所以人类越早发现将侵犯地球的彗星,采取的防护措施便会越严密、有效。所以,目前,一个较为周密的监测体系正在规划和形成之中。科学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六个适当的位置,各安放一架直径为2.5米的大型天文望远镜,随时监测彗星的运行情况,预测出可能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灾难的彗星的运行轨道、速度、大小、质量及其性能,以便做好拦截的准备。
人们不仅光是在地球上进行观测,还向太空发射了天文望远镜、探测器等,对彗星进行近距离的观测,以便取得更为全面、详尽和真实的资料。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美国及欧洲等一些国家先后发射了“星尘”号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彗星探测器,还有分别以“堂吉诃德”及其忠实的仆人“桑丘”来命名的彗星探测飞船,它们将对一些彗星进行近距离观测,甚至登上彗星,目的除了向彗星讨问地球生命起源的真相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便是搜集彗星数量、运行规律的资料、数据,分析、预测它们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除了对彗星进行全面、严密的观测、监视和研究之外,人们还采取了一些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研究出了一些更加切实有效地对付彗星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科学家设想了发射载有核弹头的宇宙飞船,提前与彗星相撞,将之炸毁。还可以借助引爆所产生的冲击波,影响彗星的轨道,只要将它推移一点点,就能确保地球安全。还有一个很省事的办法,那就是用功率强大的光学镜子对准彗星照射,使之在高温之下消融,从而大大地削弱其质量,并因为质量的改变而导致轨道的改变。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发射一个太空装置到来犯的彗星上登陆,依靠其强大的推动力,控制彗星的飞行方向,这样,既可以避免它与地球相撞,又可在彗星上考察和采矿。
一些科学家提出,在彗星的表面安装一台大型火箭发动机,利用喷气推动的办法改变彗星的轨道。还有就是有在彗星上装上太阳帆,使彗星在光压下扭转航向。或者是在彗星上安装上一个太阳能装置,把从太空中接收到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利用这些电能来发射离子束对彗星不断施加作用力,最后将彗星推离地球轨道。
在上述种种方法中,最直截了当、确实有效的,还是用核弹头将飞来的天体炸毁,但也有人认为这个主意并不完美,因为那样虽然能使地球避免一次巨大的撞击,但爆炸形成的大量碎片将如同一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对地球来说,这样的打击可能同样是致命的。所以,各种方法比较之下,更好的选择还应该是促使天体转向。科学家设想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在彗星上空爆炸一枚核弹头,这样就不会直接将彗星炸毁,而只是借助爆炸产生的强大的冲击波,在星体的表面冲击出一个大坑,使大量蒸发物质随之喷出,在喷发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及彗星因物质大量喷发而质量减少的双重因素下,促使彗星改变轨道。
迄今为止,有关对付彗星的研究不断地有新的进展。最近,美国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新奇的设想:在宇宙中放置一个巨大的气囊,这种气囊被飞行器载入太空后,利用化学或物理反应产生气体,并均匀向外膨胀,一旦有彗星来犯,气囊就会将彗星“挤”出原有轨道,或者产生巨大的爆炸力,将彗星炸成碎片,从而化险为夷。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类观测和对付彗星的方法将越来越科学和完善。
同时,也可以这么说,人类与彗星的这场博奕,将是人类史上情节最为奇特惊险,场面最为恢宏壮阔,气势最为严酷惨烈,与人类最为生死悠关的一场“战争”。
但是,在这场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人类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还未为可知,所以,人类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和努力。
名词解释
天文单位: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的长度单位称为一个“天文单位”。一天文单位等于149,597,870公里。它主要用于测量太阳系内天体之间距离。比如,木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2天文单位。
远日点:行星轨道离太阳最远的一点。与近日点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