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天宇将上演首次人造天象——“炮轰”彗星。如果顺利的话,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发出的370千克巨型撞击舱,将以10.2千米/秒的宇宙速度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其威力相当于4.5吨TNT烈性炸药的爆炸威力,有可能在彗核表面撞出一个不下30米深,足球场那么大的环形大坑。 &nbs
p; “炮轰”6个半小时后彗星开始进入我国夜空视野如何观测“”彗星 “节日焰火般的绚丽景象”“熠熠生辉的彗星”……“炮轰”彗星后可能出现的美妙情景吸引着全球爱好者的眼球。什么时候观测?需要哪些工具?怎样观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为公众一一支招。
王思潮介绍,预计这次炮轰彗星将发生在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炮轰后6个半小时彗星将开始进入我国夜空视野。这有利于我国公众对炮轰后喷射出的大量“暴风雪”和尘埃气体云团的观测。
准备高质量望远镜
从6月下旬到7月9日,坦普尔一号彗星天黑后将出现在南方星空,位于木星和室女星座角宿一星附近。每夜最佳的观测时间从天刚开始全黑到全黑后两小时。观测炮轰前的彗星,最好有一架口径30厘米以上的高质量望远镜。若想观测炮轰后“烽火连天”的彗星,用10厘米以上口径的望远镜就有可能观测到这颗彗星的身影。而要拍下这次历史事件的镜头,用灵活的CCD(电子探测器件)为上等,也可用数码相机等。
按星图寻找彗星
观测前应该准备一张合适的星图,星图的星等最好能至10等星,并熟悉用星图寻找彗星的方法。在望远镜中,彗星与恒星形貌不同,恒星是星点状,而彗星是小小的暗淡的雾状物。天文学家6月初对这颗彗星的观测表明,它像是一颗西瓜籽形状的雾状物,彗尾背向太阳,爱好者在观测半小时后,会看出彗星相对于星空背景有移动,这是区别彗星与河外星云的方法。
我国天文爱好者最近已对这颗彗星进行了观测。池谷-张彗星的发现者张大庆已于6月23日晚观测到坦普尔一号彗星,他使用的是40厘米口径、放大51倍的望远镜。据张大庆介绍,这颗彗星相当暗,估计为12等星,在望远镜中呈暗淡云状物,形状为较胖的椭圆形,彗星大小为1.5角分×2角分,这对应于7万公里大小的彗发(彗发是十分稀薄的尘埃和气体)物质。
后4种可能 彗星“放焰火”可能性大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炮轰”彗星是一次人造的天象,尚未发生之前,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没有击中彗核,其原因是这次撞击难度相当大,因为宇宙飞船“炮弹”和彗星都在以宇宙速度飞快地运动,而且运动路线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难度很大。
第二种可能是虽然击中彗核,但由于彗核比预计的坚硬得多,彗星增亮不明显。
第三种可能是撞击时爆炸所产生的深坑不下30米深,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撞击瞬间被高温熔化蒸发的物质产生节日焰火般的绚丽景象,所溅射出的大量尘埃气体物质使坦普尔一号彗星熠熠生辉,并持续几天乃至几个星期之长。
第四种可能是彗星的彗核相当松散,在激烈的炮轰中分崩离析,变成几颗彗核,甚至全部瓦解。
王思潮说,估计第三种可能性较大。
彗星意义何在
人类首次揭开彗星内部秘密
今年7月4日炮轰彗星太空实验已进入倒计时,在这举世瞩目的重大天文事件前夕,记者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对天文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进行了专访。
“无论从科学的层面看,还是从公众欣赏的层面看,7月4日即将发生的‘炮轰’彗星太空实验都具有重要意义。”王思潮介绍,这次事件是1994年“彗木相撞”之后的又一次天文热点事件,所不同的是,上次人类在被动地观测木星挨撞的“悲壮里程”,这次则是人类转守为攻,主动去撞击彗星。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在宇宙中的充分体现。
从科学层面看,在撞击过程中,撞击舱将携带照相机冲向彗核,拍下一幅幅精彩照片,直至“壮烈牺牲”前2秒钟。在“以身殉职”前,它已将图像和数据发回宇宙飞船。宇宙飞船自身也带有高分辨率的相机和红外分光计等精密观测设备,在离彗星仅500公里的安全距离近距拍摄撞击时冲天而起的蘑菇云,记录撞击坑的大小、深度、形状和内部结构,分析从彗核内部喷射物质的成分,并将观测到的宝贵图像和数据传回地球。
由于彗星含有太阳系最原始的物质,这些图像和数据在帮助人类首次揭开彗星内部秘密的同时,也会帮助揭开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之谜。另外,这些数据也为防止彗星撞击地球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