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肖东坡采访金牌媒婆姚玉英
CCTV-7《乡约》播出节目《金牌媒婆--姚玉英》,以下为节目内容。
姚玉英是一个普通却又声明远扬的
农村老太太。说她普通,是因为她和其他人一样,在这片富足的土地上以务农为生,生活了一辈子;说她声明远扬,是因为她好给人说媒,周围的区县,甚至再远些的城市,对她姚老太太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说起“大王西爱说媒的姚婆子”,小孩子都能说出个一二来。
今年75岁的姚玉英,家住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大王镇大王西村。娘家在临近的大王东村,家里共有五个孩子,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12岁时,在媒婆的蒙骗下,被父母以差不多60斤棉花的礼钱,定了西村一户人家,丈夫比她大30多岁,而且从来没见过面。15岁那年,丈夫家来人接她到婆家完婚,在去婆家的路上,姚玉英试图跳井自尽,但是被跟着的人给救了上来。在婆家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怕她逃跑,晚上婆家的人经常会把她的手脚用绳子绑起来,并且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挨打。那个时候“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出嫁之后的姑娘是不能再回到娘家的,姚玉英在婆家受的苦自然娘家的人是不知道的。1949年全国解放了,在受了四、五年的苦之后,姚玉英终于迎来了翻身解放的日子,当上了民兵连长,并向公社提出要和丈夫离婚,到了1950年的时候,公社下了判决书,宣判姚玉英和丈夫的婚姻结束,至此,她才跳出火坑,重获自由。离婚之后的姚玉英并在同村的姐姐家住了下来,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第二个丈夫,认为自己和这个丈夫有缘分的姚玉英并不嫌弃丈夫家里穷,在1952年的时候和丈夫结婚了。丈夫家虽然条件不好,但是生活却很幸福温馨。1978年,丈夫突患心肌梗塞,单位领导来接姚玉英的时候没敢直接和她说实话,只说老伴生病了,让她去医院看看,当时她还在忙着剥玉米,觉着丈夫没事,还不愿意去,最后在领导的一再劝说下到了医院,当时丈夫已经不行了,一看到丈夫的真实情况,她当时就晕倒在医院里,和丈夫也没有说上最后一句话。丈夫去世的时候,姚玉英只有四十七、八岁,几个孩子的年纪也不是很大,两个儿子在部队上当兵,为了孩子们,她谢绝了别人给她介绍的人,在家专心照顾婆婆和女儿。
姚玉英从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给人家说媒,她觉得自己在旧社会受了媒婆的坑害,受了很多的委屈,想在新社会的时候就要为年轻人们牵线搭桥做好事,这样做自己心里也高兴。她觉得虽然新社会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了,但有时候还是需要一个牵线搭桥的中间人,来拉他们一把,来帮着孩子们和家长沟通,做家长们的工作。找她说媒的,有本村的,也有外地的,十里八村都知道大王西有个爱说媒的“姚婆子”,有家长来找她给自己的孩子介绍对象的,也有两个年轻人自己恋爱了,来请她和双方家长做工作,打招呼的。村里的婚事她全包了,镇上开了家婚介所还请她去帮忙当顾问。姚老太太说媒从来不收钱,而且是实事求是,从不隐瞒和夸张什么,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所以有谁家的孩子到了该谈对象的年龄,家里大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她来给找个合适的。姚玉英觉得这说媒讲究“嘴会说,心要大,想得开”,不能小心眼,不能因为人家说了不好听的话就打退堂鼓了,要“坚持不懈”,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最后总能把这婚事给说成说好说得双方都满意了。
在姚玉英眼里,两个人能不能成夫妻,并不只是看双方的家境如何,是不是“门当户对”,更重要的是双方的感觉和“夫妻相”。老太太说媒的本事那可是无人能比的,再难的婚事,只要找到她门上了,那您就放心吧,这事啊,准成。今年61岁的闫师傅,1968年经姚玉英介绍和妻子结婚的时候一贫如洗,丈母娘还曾经嫌弃过他,作为媒人的姚玉英为此可没少费工夫,一个劲地灌输“富也能变穷,穷也能变富”的道理,使这两口子如愿结了婚。现在的闫师傅早就摆脱了贫困,孙子都快成了小大人了,可说起当年的事来,还是念念不忘,一个劲地说“如果没有姚大姐,到现在我没准儿还是光棍呢”。老赵,是姚玉英说媒过程中另外一个有过曲折过程的人,陕西当地结婚有要“分分元”的习俗,如果不给的话,那这新媳妇可就别想顺顺利利娶进门。就因为这“分分元”,老赵的婚礼就受到了“考验”,这回又是姚玉英,顶着大风雪到姑娘家去做工作,劝说姑娘的妈妈,不要把钱看得那么重。最终的结果,不用说肯定是大团圆结局了。类似的故事在姚玉英说媒的50年里是数不胜数的。
姚玉英说媒,不光管结婚前的事情,结婚之后谁家要是闹点矛盾什么的,只要她知道了,一准儿会到人家家里去做工作,当个调解员。甚至还为了这小两口的幸福,跑到法院去找庭长撤案子。她这么做可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别人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在她心里,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要给别人牵线搭桥。这么多年,她最大的幸福就是给年轻人们说媒,最大的感触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高兴!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