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性心理失衡 相比高考取得理想成绩的考生,分数明显在录取线下的难免情绪沮丧。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新阳光心理研究所医学硕士李克富说,每年高考分数线公布后,在落榜的打击下,一些落榜生就陷入消沉和颓丧的心境,有的表现为心理极度沮丧、无助,有的甚至因
为一时的心里想不开而产生极端的念头和行为。这些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考生的沮丧情绪一般与他们的期望值有关。考生平时成绩不太好,考分预计也比较低,分数出来,虽然也会难过,但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最怕的就是考生平时学习挺好,考场发挥失利,让考生很难接受,容易出现暂时性的心理失衡。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不只是高考的学生,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当然,引发心理问题的元素多种多样。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
生活中,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首先要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的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是恰当的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些都具备了,我们就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了。
与孩子一起制定方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某些考生心理问题是由家长直接造成的。因为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与人攀比导致孩子产生过大心理压力。成绩出来,不少考生已经知道公立高校录取无望。痛苦之余,更深的是迷茫。这时家长一句简单的“没事儿,考不好再重来”的安慰是没有实际效用的,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并采取具体行动,引导孩子走出消极情绪。如果有可能,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通过不同的途径,让他们接受不同方式的学历教育,并帮助他们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未来。比如可以选择复读,可以选择民办高校,也可以选择学一门技能,总之让孩子对未来有方向感,孩子的心里郁闷和无助自然会烟消云散。记者张丽玲
相关链接
一位心理医生致高考失利者的信
各位考生:
高考,几家欢喜几家愁。受教育资源限制及录取率决定,必然要有近一半的考生自愿或不自愿放弃上公立大学的愿望。如果差距不大,偶尔失手,不妨厉兵秣马,来年再战;倘若成绩差距实在太大,再考几次也难以达到目标,那就应当机立断,学会“放弃”。
人生选准目标,要锲而不舍。但若目标不合适,或主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不如见异思迁,才有可能柳暗花明。艰难险阻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
失败,已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无济无补,与其在痛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选择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