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在全省高校有关会议上称赞:“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办学组建的中德科技学院,其办学模式为中国学生的留学探索出一条成功范例。” 中德科技学院建于2001年5月,是青岛科技大学的直属学院,是经山东省政府和德国教科部批准的青岛
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2003年、2004年两次部长级中德教育合作会谈中,均把办好中德科技学院列为议题,被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作为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的一部分,获“高教输出基金”资助110万欧元。学制采用“1+2+2”模式:即德语集训1年,在国内学习基础课2年,赴德国帕大学习专业课(包括半年实习和毕业环节)2年。学院执行中德双方制订的“共用教学计划”,学生修业期满合格可同时获得青岛科大和德国帕大学士学位。根据中德两国已签订的关于双方学历互认的协议,获得学士学位后,可继续攻读德国硕士和博士学位。 留学及生活费用大概是多少?记者调查得知,在德国留学不交学费,主要花费是吃饭和租房等生活费,大约每月350欧元左右,其中租住学校一间10多平米的单身学生公寓需175欧元,如租住居民房还要便宜,其余为吃饭费用。另外,德国允许留学生打工,规定来自非原欧盟成员国的学生每年最多工作90天,每天8个小时。一般来说,寻找打工的机会并不难,多数留学生均利用每年6月至9月4个月的暑假打工,每小时可得酬金7或8欧元。
德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记者了解到,在德国2年的专业课学习,留学生均要在学校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实验室里做大量的实验及训练,另外还要到企业参加半年的专业实习。为保证学生能在实习中了解并掌握德国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办学双方一般只选择像BASF、BAYER、DEGUSA等代表世界该专业发展水平的国际化公司作为实习地点。同时,为保障学生生活,实习企业还提供每月600-900欧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另外,德国MIELE公司、DEGUSA公司等还专门为中德科技学院学生设立了不低于500欧元的奖学金。
青岛科大与德方的合作办学长足发展得到启示:一是组织制度有保障,国内外全程负责管理。首先成立了双方校长、教务长及教授组成的理事会,监督和管理双方办学工作,并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其次德方组成12人管理小组,专门负责留德学生的管理及服务,青岛科大也专门派1名教师常驻德方负责联络及协助管理。管理小组针对留德学生特点,制订了细致及切实可行的学业方案,以促使学生尽快完成学业;第三坚持每周一下午2时留德学生例会,管理小组教师“现场办公”听取学生对上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意见,并安排布置下周工作;二是全程采用中德双方制订的共用教学计划,基础课教学由中德各派一名教师共同负责,并使用中德文两本教材。语言环境的提前介入保证留学期间适用德方提供的专业课教学;三是新老学生传帮带。因留学生均来自一所国内大学,在吃住行、学业、就医等方面相互照顾,避免单一的“孤军作战”,这让家长放心;四是高校间合作带动促进双方政府及经济界间的合作。帕市市长两次率团访问青岛市,并表示愿为留德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条件,包括必要时协助加快办理签证手续等。为进一步加强与青岛市的全方位联系,帕市还专门成立了德中友好协会。通过派遣留学生等工作,也扩大了在德国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影响;五是双方联合为企业搞科研促教学。通过了解到工业界对教育界需求,掌握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促进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六是引进融合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及科研合作,以快速提高中国高校办学水平。同时,为中德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两国文化背景、两国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七是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做到优势互补,积极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实现中国教育国际化。
中国学生的勤奋赢得了德国校方的认可,他们普遍认为中德学院留学生有朝气、勤奋、上进、好学,学习成绩一点也不比德国本土学生差。化学系教授瓦耐克认为,在其所教专业课中40名中德学院留学生考试成绩全部合格。但对留学生的不足教授们也直言不讳: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德语语言学习。专业课因牵扯大量专业德语词汇,会影响听课记笔记,需要“恶”补德语。二是中国留学生喜欢“扎堆”用中文交流,这对提高德语会话不利。三是提问不够,害怕回答问题,更不会主动提出疑问。四是中国高校专业设置是“保姆式教育”模式,课程均有“菜单”,但德国高校除专业必修课统一外,其余课程由学生“自由”选修,为此中国留学生很不适应。五是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这缘于中国重视实际操作不够和实验室匮乏。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助理、中德科技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庆领教授结合自身留学德国多年的经历告诫留学生,要到德国读大学并完成学业,首先要包容异国文化又不放弃自我;另外,除基本的经济条件外,一定要有优良的学习成绩,较强的生活能力以及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