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披露了哈佛代高乐虚假宣传增高功能的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相关部门从未审批过有增高功能的药品,所有称有增高功能的药品都属于虚假宣传。
以前谈恋爱现在甚至找工作,身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渴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好的身高,也成为很多家长的
心头大事。一些所谓神奇“增高药”、增高器械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乘机铺天盖地地出现。为此,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被增高药欺骗的消费者、曾经做过增高药品的业内人士、岛城医学专家,揭开了“神奇增高”的内幕。
业内人士自曝内幕:增高药都带“高帽子”
曾经做了一年某“增高药”销售代理的孙先生向记者披露了“增高药品”市场的内幕。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那些增高药,几乎都是保健食品。”孙先生告诉记者,他当年代理的那种“增高药”对外宣称“使用该产品增高有效率达到90%”,可真正“有效果”的寥寥无几,还基本都是那些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本身就在长个儿的孩子。已经过了青春发育期、生长缓慢的孩子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在“增高药”销售过程中,销售商一方面故意淡化、模糊保健食品的身份,另一方面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成立了“增高咨询中心”,讲一些增高方面的知识和概念,来唬住消费者。
消费者讲述受骗经历: 增高药害我儿子变矮
“我儿子就是被那些骗人的增高药害了!”市民刘军拿着儿子的检查报告,气愤地对记者说:“检查结果说,因为服用含有性激素的增高药,孩子已经提前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严重影响了身体的正常生长。”
4年前,身材较高的刘军觉得10岁的儿子在同伴中身高不突出,就为儿子买了一种增高药。吃几个疗程过后,儿子除了饭量增大和脸上长出了许多“青春痘”外,身高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后来,刘军觉得孩子可能是晚发育,也就没在意。
可4年过去了,儿子很多同学都长到了166厘米左右,儿子才150左右。他赶紧带着孩子来到青医附院进行检查,这才发现儿子因为服用了含有性激素的增高药而过早发育导致骨骺基本闭合,长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更让刘军内疚的是,医生告诉他,孩子当时是因为营养不良而造成发育晚,如果按照刘军178厘米和孩子母亲166厘米的身高来根据遗传因素预测,孩子最矮也得有175厘米的身高。
医学专家嗤之以鼻:医学界没有人相信
“医学界没人相信那些‘增高药’。”青岛市立医院小儿科主任徐淑珍对记者说:“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身高受遗传、心理、营养以及内分泌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吃几片药、穿几副增高鞋垫就能长高了,也未免太简单了吧。”
徐淑珍向记者介绍,目前在全世界医学界认可的“增高”就是对因为生长激素缺乏等原因造成的矮小症患者注射生长激素。而这一技术准确地说,不应该是增高,而是治疗。它只限用于极少的生长激素缺乏的患者。并且,前提还必须是身体的骨骺没有闭合。对于身体健康、只不过因为遗传等因素而导致身材偏矮的市民是无效的。
青岛大学医学院儿科研究所副所长、青医附院小儿内科主任李堂告诉记者,目前岛城市场销售的“增高药”或疗法无非有三类。
第一类是含有某些营养物质的药物。这类药物服用后虽然无害,但却并不能让身材矮小的儿童增高,因为就目前生活水平而言,缺少某种营养素导致身高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的可能性极小。
第二类是能够刺激人体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药物或疗法。但临床研究发现其疗效甚微,特别是对于脑垂体已经发生病变的孩子来说,更是毫无效果。
第三类是所谓“祖传秘方”。这类药只宣传有增高作用,却不告诉消费者地药物成份,主要依靠非法渠道销售,并且此类药内多数含有性激素,即使在短期内可能会有增加食欲和加速生长的作用。但同时会促使孩子性发育提前,造成骨骺过早闭合,至成年期时身材反而变矮。
那么,家长们觉得孩子身高不正常应该怎么办呢?青岛市妇儿中心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张立琴建议,应该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系统检查。医生将先判断身高是否矮小。然后,根据病史、体检、拍骨龄片、测生长激素等一系列的检查来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记者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