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军售的禁令仿佛勃朗峰山顶的冰雪,至今难以消融。本来是双方之间的事情,就因为多了第三方,或者还有其他因素,终于日益复杂化。多方的利益发生纠葛,多方的力量相互博弈,僵局就这么出现了。
“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希望能在欧盟内部达成一致
,但很不幸,没有成功。”
6月18日,欧盟各国的首脑们决定将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冻结至明年。对于这个决定,即将卸任的欧盟轮值主席卢森堡外交大臣阿塞尔博恩也只能用“不幸”来形容了。
“军售解禁”的背后,是多重的力量博弈。在美国打压下,欧盟最终没能突破自我。
持续到深夜的欧盟峰会不欢而散。在深刻危机中挣扎的欧盟面临着重重难题,曾一度被列在重要日程上的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现在已不再被欧盟的领导人提及了。
欧洲议会中国委员会主席斯特里克斯6月20日在欧盟总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其实早在因宪法引发的欧盟内部危机之前,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就已不在欧盟的议事日程上了。
谁在背后反对?
“这次未能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背后主要是美国的作用吗?”记者直截了当地向欧洲议会中国委员会主席斯特里克斯提问。
“没错,”斯特里克斯的回答非常坦率,“在对华武器的禁运问题上,我们的确认真考虑美国的反对意见。美国向我们表达的反对立场非常明确而清楚。美国是我们最强大、最长久的盟友,我们当然不会置他们的意见于不顾。”
早在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的风声初起之时,美国就坐不住了。
欧洲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自2003年底欧盟积极表示考虑解除武器禁运以来,美国从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到两院议员到智库学者,不断公开就对华军售解禁表示不满和反对。
2004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格雷戈里·苏汉就在布鲁塞尔表示:“美国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欧盟将为自己的这一决策付出代价。”眼见欧盟无动于衷,美国甚至不惜以中止美欧军工合作相要挟。今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亲访欧洲,他与法国总统希拉克会晤后说:“美国深深担忧的是,向中国出口武器会带来技术转让,由此改变台海两岸的均衡关系。”
美国媒体也经常高调唱衰解禁对华军售问题。美国国务卿赖斯今年2月访欧期间,《纽约时报》分析说,解禁问题已成为美欧双方最主要的分歧之一,美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海德也在美国《华尔街时报》上撰文公开警告欧盟,声称欧盟对华政策将导致美国在亚太地区利益“逐渐受损”。
美国的“担心”
在美国看来,解禁会使中国更容易从欧盟得到先进武器技术,其中既包括欧洲本土研发的技术,也包括美国授权欧洲制造商使用的技术,进而增加在西太平洋周边海域和亚洲大陆的战略能力;这无疑会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欧盟先于美国开放对华军售,那么对华军事技术及军民两用技术出口的这块大面包就早早落到了欧洲口中。
美国在亚太地区有驻军,而欧洲在这一地区没有驻军,美国方面因此有意见认为,一旦发生冲突,美国军人可能会丧生于盟友生产的军火之下。美国的民主党议员兰托斯甚至要欧洲主张解除对华武器禁令的人“到美国军人公墓去回忆一下,我们为解放欧洲奉献了多少生命”。
美国人甚至搬出台湾问题以及人权问题为其反对解禁的理由背书——如果欧盟向中国出售武器,将加速破坏海峡两岸的军事平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大陆的常规军力将超越台湾。
6月18日,在布鲁塞尔城郊的中国餐馆,记者参加了比利时一位议员主办的一个慈善募捐午宴。“台湾驻欧盟代表处首席代表”程建人率部分工作人员参加,记者碰巧与一位负责欧盟事务的章姓先生邻座,闲谈间说及对华武器解禁的事,“这事我们肯定反对,”他开玩笑般地说,“说不定有些中国(大陆)购买的武器会被用来针对台湾呢。”
这位章先生的言语之后,是台湾方面对欧盟、美国等方面的大量游说。去年10月,台湾“外交部长”陈唐山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文中说,欧洲军售中国高性能武器将提升其军力,会迫使台湾“基于安全考量,须投入更多资源于国防军备上”,“中国当前并无外来威胁,对中国出售高性能武器将增加其对亚洲地区的威胁……此与欧洲的主要利益相违背。”
今年1月,台湾向欧盟发出一份“立场文件”,以“人权”、“地域稳定安全”等说辞促请欧盟坚持对中国军售禁令。
他们声称,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短期内不会对“台湾安全”造成威胁,就长期而言,“欧盟的军事科技将有助缩小美中间的军力差距,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并将导致台海军力失衡。”“更甚者,中国远程攻击能力增加,影响美国未来介入台海能力。”
不过,台湾方面相信欧盟甚至美国都会迟早解除禁令,因此有学者建议,在对华军售解禁不可阻挡的趋势下,与其一味反对,不如向欧盟国家提出获得与中国大陆同等的购买欧洲武器机会。
欧洲的算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斯特里克斯再次强调,“对华武器禁运是一个政治议题,无关经济利益。我们所有的讨论都是在政治层面上的。”解禁并不意味着欧盟会毫无条件地向中国出售武器,欧盟成员国武器出口时仍然必须遵守武器不扩散机制及欧盟的武器出口管制政策。他认为,解禁会成为中、欧政治关系进步的一个台阶,但不是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
对华军售禁令解禁推迟也意味着欧洲的一些军火商还要在“栅栏”外徘徊更久,但在欧洲的媒体上几乎没看到他们就欧盟推迟解禁的反应。“他们(欧洲的军火商)都很平静,同以往一样,不做任何评论。”斯特里克斯说,“其实也有一些与军火生意无关的公司参与游说对华武器解禁,但是所有的讨论都是机密,是只存在于欧盟理事会和军火商之间的机密。”
美国方面非常清楚欧洲的算盘。美国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布鲁克斯今年3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洲安全论坛上就指出,中国的武器需求给欧洲军火商提供了“黄金市场”。欧洲的武器在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情报以及监视和侦察等系统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同时,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欧洲企图藉武器禁运的解除,在中国获得广泛的好处,为欧洲公司争取更大的订单,比如得到民航、高速铁路、电信、卫星、能源等领域庞大的合同。
布鲁克斯更指出,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也是欧洲倡导的“多极世界”牵制美国的手段之一。
在欧洲的构想里,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和欧盟是可以制衡美国的力量。使中国更强大,可以帮助欧盟对抗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强势。
“要么他们,要么我们”
除了向欧盟直接表明立场外,在外交上美国也不断施以压力。美国政府特别对英国及欧盟新成员波兰、捷克施加压力,使其在欧盟内部形成杯葛之势力,毕竟禁令的解除要2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通过。
同时美国也放话给欧盟,将不再为北约的军事现代化而出力。对于那些有可能向中国出售武器的军火商,美国发出的信息也非常强硬:已进行的合作将中止,也别想再从美国防部得到任何订单。
香港《文汇报》曾有分析介绍美国在阻止欧盟解禁对华军售上的“三管齐下”。一是施压:“要么他们(指中国),要么我们”,近半年以来几乎每个访问法国的美国高级官员,都要向其法国同仁如此最强硬表态。二是诱惑:美国从来是垄断自己的军火市场的。但这次却破天荒在空中加油飞机、舰载直升飞机等一系列军用品上发出要向欧洲进行招标的诱惑,而欧盟一旦“上钩”,美国将握上一张随时可以打出来的“中止合同”的王牌。三是分化:欧盟25国,一位法国外交人士透露,美国在过去几个月里多次暗示法国,美国已经从某个或某些欧洲国家那里得到了反对解禁的“保证”。
欧洲的下一步
刚结束的第46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上,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展台,与中国工作人员亲切交谈。希拉克亲笔写下感言“真诚的赞赏和友谊”。法国媒体指出:亲切的交谈、热情的题词都体现出法国和欧洲希望与中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心愿。希拉克的态度与迟迟不能解除的对华军售禁令恰形成对比。
当记者问到欧盟内部何时会重新讨论解禁的议题时,斯特里克斯沉吟了一下,“不好说。”但他不认为在最近的欧盟峰会上,欧盟的领导人会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他们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会觉得很奇怪。”对华售武解禁要再回到欧盟的议事日程,需要有合适的“气候”,而“气候”的形成取决于中国、欧盟甚至美国。
“欧盟是否会对美国做出妥协以争取其支持?”记者追问。“我不知道。”斯特里克斯答得很干脆,“现在不仅欧盟内部没有任何讨论,也没有同美国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从日程上移开了。”
欧盟轮值主席国每隔6月轮换,英国将在6月底轮值。此前有报道说,英国首相布莱尔对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的态度相当明确:“一方面必须保持美国所能容忍的底线,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中国的需要。但是这个底线如何设定,仍然取决于美欧在这个问题上的妥协。”斯特里克斯说他从没有听到英国政府这样的表态。“我不相信媒体的猜测和评论,英国首相布莱尔会在欧盟发表讲话,我要听他怎么说。”
“中国与欧盟之间在各个领域已经建立非常广泛而良好的关系,解禁与否不会动摇中欧关系的基础。”斯特里克斯说,“我们仍然希望看到中国为解除武器禁运,做出有建设性的努力,我们很清楚,中国不接受任何把解禁与其他问题挂钩的立场,但是如果中国做出更大的努力,将会对解禁有所帮助。我是说将有所帮助。”
中国的遗憾
“近日欧盟首脑会议结束后形成的草案涉及了对华武器禁售和加强同日美两国安保对话等问题。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6月21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提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回答说:“我们对欧盟首脑会议未能履行承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感到遗憾。”不过这位发言人又补充说,“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主席国结论文件重申,欧盟重视发展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希望欧盟从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的大局出发,尽早履行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承诺,以扫清中欧关系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背景:一只十五年打破不了的鸡蛋
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至今已经15年了。15年来,双方都为能冲破这个障碍,不断地努力着,然而无数次的磋商,却总是失之交臂,双方如同面对一只鸡蛋,看似外壳薄脆,却总是迟迟难以打破。
“对华军售禁令”
欧盟对华军售禁令,其前身始于美国在1949年11月组建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这个委员会的功能就是限制西方工业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事实上,当时的欧洲并没有为对华武器禁运设专案,“巴统”的框架也转而适用于中国。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巴统”放宽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口。可是,到1980年代末,对华武器出口的控制再次收紧。1989年6月26日,欧共体在马德里召开的决策机构部长理事会上宣布,“共同体成员国中止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并禁止与中国进行武器贸易。”这成为欧盟对华武器禁运的原始依据,中欧军售往来刚刚起步即告停止。
欧共体在马德里关于对华军售的宣言,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对华军售禁令”。
转机渐渐出现
禁令宣布刚过一年,欧洲共同体12国外长政治合作会议即决定取消对华部分限制措施,“逐步恢复”欧共体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但仍将维持禁止向中国出售武器的措施。
此后,欧洲国家逐步意识到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并试图逐步解冻对华军售禁令。1994年6月,欧盟与中国开启新的双边政治对话。1995年7月,欧盟出台了第一个对华战略文件——《欧中关系长期政策》,从战略高度调整对华政策,并确定了长期发展对华关系的基本框架。文件指出,“欧盟必须发展起能够与中国在世界及地区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相适应的长期关系”,将对华关系作为“欧盟对外关系,包括对亚洲和全球关系的一块基石”。
1998年2月23日,欧盟外长一致同意放弃在人权问题上与中国对抗的政策,而人权问题曾是当初欧共体确立对华军售禁令的所谓主要原因之一。1998年3月,欧洲委员会通过了《与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的政策性文件,确定了欧对华政策的长期战略目标,并再次提出“把中国当作世界伙伴同其全面接触”,主张将中欧关系提升到“与欧美、欧日和欧俄同等重要的地位”。
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制定对欧盟政策文件。在这个文件中,中方明确指出欧盟应早日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拓宽中欧军工军技合作扫清障碍。
在2003年12月13日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重新审议对中国的军售政策,尽管会议表决以一国反对而出现令人遗憾的结果,但这毕竟是欧盟多年来首次就这一问题进行如此积极的表态。有分析家指出,这次会议无法达成解禁的表面原因是欧盟成员国意见不统一,但这一问题背后的“美国因素”起了非常消极的作用。
打破禁令的尝试
2004年1月26日下午,欧盟外长会议对取消对华军售禁令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责成欧盟理事会下属的常驻代表委员会和政治与安全常务委员会对此问题进行审议。
在整个2004年,中欧双方就解除军售禁令反复商讨。6月18日,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向欧盟理事会提出从欧中关系大局出发,继续就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问题进行讨论。10月11日,在卢森堡欧盟各国外长会上,就是否取消对华武器禁运问题展开磋商,但这次会晤也没能就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取得一致意见。11月17日欧洲议会决定,欧盟将暂时继续维持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的决策。
有鉴于欧盟担心解禁会导致中国军力扩张,12月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欧盟高层官员在海牙举行第七次会晤,并由中国代表李肇星和欧盟代表贝尔纳德·博特签署了一份关于防扩散和军备控制问题的联合声明。中方再次明确指出中方并不着眼于从欧盟进口更多武器,而是着眼于消除欧盟对中方的政治歧视。欧盟方面也确认,欧盟有解除禁令的政治意愿,并将为此继续努力。12月17日,欧盟布鲁塞尔首脑会议正式决定将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纳入欧盟的议事日程,并宣布将2005年6月底定为最后解禁期限。
反作用力
对于解禁这个问题,美国方面一直强烈反对。
2005年3月14日,欧盟特派代表团前往华盛顿,希望双方能就取消对华武器禁运问题达成谅解,同时也向美国作出一定的保证。这时,不少欧盟消息人士称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时间可能会推迟到今年6月以后。
与此同时,中方也在为争取解禁做工作。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外交大臣阿塞尔博恩、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和候任主席国英国外交大臣的代表应外交部长李肇星的邀请,于5月11日至12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就台湾问题、纺织品贸易和对华军售禁令等问题进行了商议。不过,在6月13日的欧盟外长会议上,各国外长在会上经讨论后,还是决定放弃原定于今年6月底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的计划,并表示将不在该问题上设置新的时间表。
对于这个令人遗憾的结果,即将退职的欧盟轮值主席、卢森堡外交大臣阿塞尔博恩很是失望,不过他表示欧盟各国首脑将敦促即将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英国继续努力,力争在今年9月举行的欧盟峰会上就军售行为准则完全达成一致,希望能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铺平道路。
15年了,对华军售禁令仍然有待打破。(李盛)曹芊 李盛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