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炼油大事记
青岛大炼油从意念萌生到方案“落地”可谓“一波三折”、“十年磨一剑”,如果从最初的思路谋划算起,大炼油项目真有20多年的历史,即便是从这个项目开始拟订“腹稿”那一刻算起,也经历了十多载寒暑。
●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提出把胜利油田建成第二个大庆,当
时,胜利油田产能2000万吨,而大庆油田产能5000-6000万吨。由于那时我国还是石油出口国,胜利油田规模要提高,必须建设出口码头,于是,修建黄岛码头,把管线从胜利油田一直修到黄岛的思路应运而生。
●进入90年代,国内石油需求量大增,出口锐减,在此背景下,投资数亿元的黄岛码头开始闲置。山东省委提出,利用该码头发展石化产业,并着手寻求合作伙伴。
●1992年,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和韩国双龙精油株式会社经过考察后,向中方表达了积极合作的愿望。同年10月,中、韩、沙特三国五方签署了关于合资建设炼油厂的意向书。随后,当时的山东省计委向国家计委报送了“中外合资青岛炼油厂项目建设书”,并且得到批复。后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该项目暂缓实施。
●2001年2月,山东省及青岛市政府将中石化作为主要的招商对象,这才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中国石化、山东省和青岛市三方重新审视炼油工业发展环境,签订了“关于青岛大炼油项目合作意向书”,大炼油项目重新浮出水面。此后,三方将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发改委,并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
●2002年7月,该项目正式由国家批准立项。项目计划总投资约为100亿元,将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设计建设,一期炼油能力为1000万吨/年,主要生产汽油、柴油、煤油、液化气、石油脑、苯、混合二甲苯等产品,投产后年销售收入为300亿元。
●2003年6月,位于胶州湾内、油港一期码头西侧的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开建,该码头的建设不仅填补了青岛口岸没有专用液体化工码头的空白,也成为支持大炼油的一个重要的配套项目。
●2004年6月,《青岛大炼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复。此前,《青岛大炼油工程劳动安全卫生评价报告》、《青岛大炼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已分别通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环保总局的批复。至此,建设青岛大炼油工程涉及的所有报批事项均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复,标志着青岛大炼油工程已获准建设,青岛石化基地建设终获突破性进展,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2004年11月18日,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也标志着青岛大炼油项目建设进入加快发展轨道。
●2004年12月29日,青岛大炼油工程EPC总承包合同签字仪式在京举行。青岛炼化董事长杜国盛代表青岛炼化分别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洛阳工程公司、上海工程公司及宁波工程公司4家总承包单位签署了工程承包合同,标志着该项工程进入了加快建设和推进的新阶段。
●2005年6月22日,青岛大炼油在开发区隆重举行了开工仪式。
大炼油为何“花落”青岛?
青岛大炼油是国家重点石油化工项目,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石化新建的第一座千万吨级炼油厂。大炼油项目的建成,将会对青岛、山东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还为半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石化成品油管线还将连接上山东周边省份,可将市场辐射到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大炼油项目也是全国经济布点中的一步棋。为什么中央这么慎重布局这个新点,将选址定在青岛?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大炼油可行性研究报告,筹建青岛大炼油项目是调整炼油结构,满足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市场的需要。而专家一致看好青岛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青岛有为大炼油项目做依托的资源优势。据介绍,黄岛码头设计能力为3000万吨,有25万吨级、5万吨级、2万吨级原油泊位各一座,有成品油泊位多座。采用25万吨级原油接卸中东原油进厂,与国内其他港口一般10万吨的泊位相比,每年接卸1000万吨原油可节约非常可观的运费。由于厂址距离码头近,原油离港入厂又可节省巨额费用。另外,黄岛区还有可储存200万立方米的原油储罐,原料和产品的接运、装卸和外输设施已基本形成,场外工程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可以大幅降低建设投资,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再者,青岛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毗邻韩、日,水陆空交通便利,化工产品和原材料进出口非常方便。青岛大炼油的建设地地势开阔,北部是胶州湾,南邻黄岛新城,西依胶黄铁路,东毗黄岛电厂和油码头,可以说发展石油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中石化有关负责人认为,该项目主要依靠进口原油,因此炼厂应建在离码头近的地方,厂址的选择也充分考虑了青岛的港口优势,运输便利,可以大大减少运输的压力和成本。
本报记者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