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青岛)产业集群高层论坛上,一批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国内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登台演讲。主持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每一位演讲后都有几句当场点评,言简意赅,画龙点睛,为论坛增色不少。 在论
坛举行的间隙,记者采访了刘世锦,请他发表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看法。 刘世锦说,近年来,产业集群这一概念得到普遍重视。所谓产业集群就是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不大的空间内,从而形成种种优势,如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成本,促进技术交流,推动创新等。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必然现象。有人对10个工业化国家考察后,发现有竞争力的产品、产业乃至一个地区,一般都依托一个产业集群。从我国看,20多年来的发展也体现出这一规律,一些经济增长较快、有竞争力的地区也是产业集群发展快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它们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是由产业集群生产的。
他说,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一开始大都是自发的,连片发展,如广东、浙江等地的一些轻纺类的产业集群就是这样。但是像石化、汽车、船舶、港口等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度高,其集聚方式就会不一样,范围会更大。只靠市场、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地方政府出面,把环境建设好,协调好各有关方面的关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产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一般很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强调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还是要依托市场。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打产业集群牌,把产业集群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以什么方式起作用,结果会大不一样。有的地方认为建一个园区,让企业集中进去,形成“扎堆”,就是产业集群了。其实,产业集群必须扎堆,但扎堆却不一定是产业集群,关键在于企业之间有无内在关联,没有关联,会必然失败的。政府要对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有足够的认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谨慎决策,要把立足点放在尊重市场、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上,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要做好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至于具体搞什么产品、用什么技术,要把选择权交给企业。
对于青岛有品牌企业但当地配套率不高这一问题,刘世锦说,对此,眼光应更高远一些,要客观地、全面地看。青岛有大品牌,这品牌是青岛的,也是中国的,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世界的。要成为国际性企业,采购、销售都会是国际性的,这也是企业成功的标志。所以它们的发展不会局限于青岛,一部分在青岛,一部分在国内甚至国外,或者说,根子在青岛,开花、结果在外,将会是一个趋势。它们是青岛的自豪,它们在青岛成长起来,走出去,对当地仍会有很大的、多种多样的贡献。
对于产业集群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看法,刘世锦认为,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从国际上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产业集群的案例。同任何事物一样,产业集群也有一个出现、成长、稳定、停滞、衰落的过程。但是,一个地区如何使产业集群“活”得更长久些,更可持续一些呢?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是有风险和危机的,因为随着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原来的低成本优势会不断削弱,以低成本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就可能衰落。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一个产业集群若不适应市场变化,能不能通过技术上、组织上的创新,及时升级、转化为创新型,生死攸关。国外有的产业集群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如意大利的皮革和服装,它的加工制造已经转移到低成本地区,现在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设计。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世界产业结构也在转移,青岛提出适度重型化,就是着眼于全国、世界大势的。当然,不同产业的集群形态是不一样的,企业、政府的对策也应不同。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