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日本政府这些年围绕处理遗留化武做了一些工作,但处理工作至今仍进展缓慢。日外务省也不得不承认难以完成原定2007年4月处理完毕的目标
《日本经济新闻》最近报道说,日本政府已决定拨款2000多亿日元,在中国境内建设大型
化学武器处理设施问题。然而,《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6月13日电话采访了日本外务省及化武室有关官员,他们都说《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是严重失实,日本政府正在与中国进行协商,双方尚未就处理设施的规模和时间等问题取得一致,目前也不清楚需要多少经费,因此无法确定具体金额。
6月14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化武办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指出:“《日本经济新闻》这个报道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我们已要求日方作出澄清。”
日本出资额度尚未确定
《日本经济新闻》6月7日报道称,“此计划将是日本政府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计划。如果兴建时间比预期还要耗时,可能投入更多资金。”
该报还指出,“日中两国今夏将针对兴建计划签署特别协定,协定内容预料将允许外国公司加入处理场建造计划。日本政府预计一年内展开国际招标,挑选负责计划的建设公司。参与计划的外国公司,进口所需材料可获得优惠关税待遇,在中国进行与计划相关交易也将享有优惠赋税”云云。
对此,外交部化武办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指出:“
根据1997年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1999年中日两国《关于销毁中国境内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备忘录》有关规定,日本政府对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武负全部责任,并为销毁提供一切必要的资金、技术、专家、设施及其他资源,中国政府对此提供适当协助。目前中日双方正围绕建设销毁设施相关准备工作进行磋商,尚未完全达成一致。我们不清楚日方制定2000亿日元预算的依据是什么。”
“中日双方专家目前正在就建设销毁设施技术方案等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在这些问题最终协商确定前,很难确定具体经费数额。”
200万枚?70万枚?
据日本外务省国际报道官千叶明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日本内阁府遗弃化学武器处理担当室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化武室的官员们,几乎每月举行一次磋商,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州局中国课的官员有时也参加。但他说:“按照《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规定处理在华遗留化学武器是一个目标,但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在原定的2007年4月完成处理工作,时间非常紧张。”
千叶明表示,“日中两国专家正在就数量问题展开调查,并协商化学武器的处理方法。目前的问题是日中两国在遗留化学武器的数量上存在分歧。”
据悉,中方认为总数有200万枚,分布在当时被日军占领过的中国领土上,包括安徽、河北、黑龙江、江苏、吉林、辽宁、山西、浙江和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区。目前已被挖出并处理过的只有3.7万件,却已有2000中国人因这类武器泄漏受害。日方则声称,总共只有70万枚,且90%分布在中国东北,其中67万枚都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的哈尔巴岭。
大型处理基地?小型厂房?
日本内阁府遗弃化学武器处理担当室参事官辅佐前田向本报介绍说,在目前日中双方的磋商中,由于建设处理基地的费用需要多少尚不清楚,日方还没有提出具体金额。他辩称:“这并不是说日本政府对建设处理设施持消极态度,问题是双方尚未商定建设什么样的处理设施建筑物。”
日本《读卖新闻》在今年5月中旬曾报道说,日本计划在三年内,在哈尔滨、北京、南京及其他9个有日军遗留化学武器的城市,兴建厂房处理这些有毒物质。据报道,日本原来希望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兴建一座大型厂房,以集中处理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但后来决定在各个存有这些有毒物质的城市兴建小型厂房就近处理,因为这样效率较高。
前田没有对《日本经济新闻》关于“外国公司介入”的报道做出评价,他表示“建设处理设施需要大量人力,到时只能委托民间企业负责”。
首个设施地点敲定吉林敦化
中国外交部化武办介绍了当前中日双方合作处理化武的最新进展:“根据备忘录,日本政府承诺日本在销毁遗弃在华化武时,遵守中国法律,最优先确保不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及危害人员安全。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同意在中国境内实施销毁。中日双方有关部门及专家经过反复磋商及多次实地调查论证,在确认可以确保人员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选定日本遗弃化武最大埋藏点吉林省哈尔巴岭地区作为建设销毁日本遗弃化武设施的地点,其他地区是否建设销毁设施尚未确定。”
“双方已就日本遗弃化武销毁技术和销毁地点达成一致,中方专门为销毁日本遗弃化武制定了78项环境标准。目前,中日两国主管部门和专家正加紧进行有关准备工作,争取今年内启动建设销毁日本遗弃化武工程前期基础设施。”
日方必须履行义务
据前田向本报介绍,双方还在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磋商。例如,在中国建设大型处理设施,当然需要办理中国国内的法律手续,为此要与中方进行协商。在处理化武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安全和环保问题,看来需要时间等等问题。
尽管千叶明和前田都反复对本报记者强调,日本政府从促进日中友好的立场出发,日本政府愿意建设处理化学武器设施,希望处理好遗留化学武器问题,诸如此类。
然而,此间专家指出,由于日方在建设经费、基地规模和化武数量上仍与中方存在争议,致使化武的处理工作进展缓慢。专家表示,只有日方拿出更多的诚意和财力物力,才能切实推动落实基地建设。吴谷丰、记者李慕瑾报道
中方投资1000万元建日军遗留化武中毒救治基地
6月12日,吉林省敦化市一个居民小区里,10岁的刘浩正在看电视里的动画片,他边看边用手挠着右腿。小刘浩右手和右腿的某些部位皮肤有些发白,还有些地方留下了深深的疤痕。刘浩的母亲朱双霞女士说,那是去年被侵华日军遗留的毒气弹灼伤的部位,“一到阴雨天气就刺挠”。
遗留化武伤人
“由于接受治疗耽误了时间,刘浩出院后(读书)降了一级,”朱女士说,虽然现在看起来一切还算正常,但她知道,芥子气中毒后的有很长的潜伏期,八年或十年,“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2004年7月23日,刘浩和周桐等四个孩子在敦化市莲花泡林场的小河中洗澡,他们发现一个椭圆形炮弹埋在淤泥中,一半已经露了出来。由于以前村子里经常能发现这样的炮弹,孩子们决定搬出来。但是就在周桐用木棍捅炮弹的一瞬间,从炮弹内漏出了黄色油状的液体,并伴随着一阵阵的臭味。年少无知的周桐甚至还将炮弹抱了起来。当时,刘浩和周桐的身上不同程度的沾到了炮弹里的液体。回到家后,两个孩子身上沾到液体的部位起了水泡,并开始疼痛,脓水流出。后经中方专家和日本政府相关人士和专家的现场调查查明,事故的原因为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芥子气和路易氏剂中毒。
脚下就是毒气弹
据了解,吉林省敦化市是侵华日军埋藏炮弹集中的地方,其中包括不少化学武器。为此,敦化的哈尔巴岭建立了一个毒气弹埋藏处,回收的大部分化学武器都先存储在哈尔巴岭,然后集中销毁。
如今,在毒气弹伤人事件的发生地莲花泡林场,地里、林区和山上至今还随处可见写着“禁区”字样的牌子。今年60岁的村民王桂杰说,村里每年都能发现各类炮弹,有些是破碎的,村民们便捡来卖铁,如果发现是完好的,便卸下铜箍卖钱。还有不少村民捡到炮弹后放在院子里当砧子砸铁丝、铁钉。王大娘说,自己家里就有这样一枚炮弹当砧子用了很多年,去年到村里收缴炮弹时,专家确定是毒气弹,而且马上就要漏了。
村民们说,以前不知道这些炮弹是毒气弹,直到去年伤了人后才知道。村民们没想到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竟是一个炮弹区。如今大家仍心有余悸,因为毒气弹还继续埋藏在地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出来伤人。
国债投资1000万元建基地
6月1日上午10时58分,经国家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批准,敦化市中毒救治基地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
之前,敦化没有专门针对化学武器中毒而专门救治的场所。像去年刘浩、周桐受伤后也是在敦化市医院的烧伤科进行治疗的。虽然近几年来,该医院投资购进了先进的设备,设置了隔离病房,但条件还远达不到化学武器中毒救治的条件。考虑到敦化市集中销毁日遗化学武器的情况,今年国家国债投资1000余万元在敦化市成立了这个中毒救治基地。据介绍,防化疗病区面积为2400平方米。防化疗病区中配置的装备有:临床抢救设备、现场救护设备、现场分析、处理设等,该基地属三类化学中毒救治基地,主要功能是负责当地居民和化学武器销毁工作人员的损伤救治。
敦化市中毒救治基地的建立,将解决敦化因毒气弹泄露事件、没有专项救治条件的问题,为解决毒气弹泄露和日遗化武的集中的集中销毁,提供了优良的医疗保障。但是人们更希望,对于日遗化武,作为主要责任方的日本能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处理,愿曾经的伤痛不再重来。
李泽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