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提刑官》剧照
52集推理悬疑剧《大宋提刑官》,前晚开始继续在央视一套播出。昨天,从央视索福瑞传来的最新数据显示,《大宋提刑官》
前23集的最高收视率达到了8.71%,除播出第一周外,平均收视率为7.09%,从而超越《汉武大帝》和《任长霞》等剧,成为央视上半年所有频道最高收视率、平均收视率的“双冠王”。
不过,近日众多网民对《大宋提刑官》的质疑不断,他们认为该剧的人物设置、剧情发展速度、台词发音、字幕文字、配音质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甚至有错误。对此,该剧制片人俞胜利和编剧钱林森昨天给予了详细的解释(详见“网友提出六大问题”),承认一些错误是因主创文字功底弱导致的,是不该出现的错误。另外,他们已经开始组织校对专家修改别字、纠正错音,让《大宋提刑官》在重播时能以新面貌与观众见面。
俞胜利认为,网友不论是挑硬伤,还是“吹毛求疵”,都说明观众喜欢看《大宋提刑官》,是为电视剧自身好。“对于明显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安排工作人员随时上网查看、记录,及时吸取意见、改正错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也会反复思考研究,争取在拍摄续集时减少失误、减少争议,给观众们更好的视觉享受”。
网友提出六大问题
问题一:演员台词白字太多
网民:演员多次读错音,像否(fǒu)极泰来、拈(zhān)花惹草、令嫒(yuán)、长吁(yū)短叹等。宋慈断案时居然慨叹说:“这真是天方夜谭啊!”《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发生在阿拉伯,宋慈怎会知道?还有,竟把“一顿不吃饿得慌”中的“一顿”说成了“两顿”。
编剧:天方夜谭这个词曾被大量影视作品使用,且日趋口语化,所以在编写剧本时我拿来就用,没有认真考证,这确实是疏忽。演员出现口误,现场把关人员水平有限,导致大量错别字产生。我在收看时也是发现一个提出一个,和制片人有过多次交流,在拍摄续集时必须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制片人:有的错误我们听说了,我要检讨,确实是疏忽。我承认主创人员的文字功底弱,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专家重新校对,把所有的错字、别音修改过来,重播时不能再贻笑大方。
问题二:剧情拖沓回放次数多
网民:“玉娘认尸”的片段放了好几回,“儿子要娘的心,路上跌倒了……”的故事讲了3遍,剧情如此拖沓,一个案子可以演上好多集。
制片人:这不是我们的错。每一次回放就是更多一次的推理,这样能够加强逻辑力量、加深观众的印象。有些观众心情急迫,太急于揭案底,其实一上来就告诉结果不一定好。
问题三:人物配音单调
网民:配音没有感情,除何冰、郭达能够听出是本人配音外,其他人都太陌生。而且,王婆、张婶的声音好像出自一人之口。
制片人:这是因为在后期配音时很多演员都没有档期参与,所以请别人来配。但是何冰和郭达特别在意自己的声音形象,不愿意让别人代替,所以硬挤出时间赶来配音,他俩很值得敬佩。
问题四:英姑角色设置多余
网民:她不是明媒正娶的,却随意进出宋慈房间,还端洗脚水,这与古风不符,感情戏也略显画蛇添足。
制片人:50多集都是男人戏未免枯燥,为增加色彩,我们设置了英姑这一角色。但如果两人真产生感情就难免走偏,我们是纯粹的涉案剧,不能像港台剧那样娶好几个老婆来搞笑。我们考虑到英姑进出的不方便,所以在公众场合时都让她穿男人的服装,各方面尽量考虑周全,但众口难调,还是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问题五:部分案件似曾相识
网民:像“曹墨案”就是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冤狱》,“折扇案”也是出自这部名著,别以为改动一些细节我们就认不出来。
编剧:太冤枉了,《聊斋志异》我都没详细看过。剧中的11个故事有7个出自我10年前的作品《宋慈断狱》,4个故事是新添的。创作时,我是根据《洗冤集录》这部法医学教科书的验尸结论倒过来编故事,即逻辑倒推,大部分故事都是虚构的。
问题六:宋朝没有“提刑官”
网民:宋朝从未有过“提刑官”这个官职,电视剧名叫做《大宋提刑官》未免显得突兀。
编剧:该官职全称为“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或俗称为“提刑官”。我参考了宋朝的书籍,从《刑法大辞典》中查到宋慈的条目,上面写道:宋慈人称宋提刑。这个叫法一直沿用。(记者
王铮)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