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市南区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将工作着力点放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顺民意上,集中精力解决群众反映的求医难、教育难、购物难、就业难、生活难、反映情况难
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群众满意工程。
建设“一刻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着力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该区通过整合社区各类医疗资源,加大了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使居民步行一刻钟就能就近看病。他们还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坐诊,并将职工城镇定点医疗保险和家庭病床服务项目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以方便参保人员在社区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社区医疗机构还实行看病买药优惠、困难居民看病买药低价等政策,使居民享受到便捷、低价、优质的社区医疗服务。
搭建“爱心助学桥”,着力解决困难家庭学生教育难。“爱心助学桥”采取社会捐助、慈善救助、个人资助等方式,多方位、多渠道寻求救助资源。目前已开展了对中小学生的“关爱蓓蕾”行动、对特长生的“助你展翅”行动、对困难大学生的“助你成才”行动。通过发放助学金、结对帮扶、临时救济、免费培训等形式,改善困难家庭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此外,他们还将改善外来务工子女就学条件当作大事来抓,通过加大对部分学校校舍及师资的投入、扩大学校招生规模等措施,不断完善外来务工子女的接收、管理、保障机制。
构建“一刻钟社区放心购物圈”,着力解决低收入人群购物难。针对部分居民群众、特别是困难居民反映的购物难、购物贵、自由市场购物不放心等问题,市南区通过改造、调整和优化现有商业网点,推进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大型零售企业采取加盟、直营等方式,在社区发展小超市、便利店,加快连锁店进社区步伐;积极鼓励市场主办单位采取标准化建设或“农改超”、“农加超”等形式,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步伐;通过开展创建“食品安全放心街”、“绿色消费社区”、“绿色商店”等系列活动,让居民群众买的放心,用的舒心,吃的安心。
健全社会劳动就业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今年该区财政安排促进就业资金近600万元,用于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和就业补贴;还相继出台了12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有关部门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该区有求职要求的“4045”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已达92%以上。
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难。该区着力构建“规范化的低保救助体系、标准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社会化的物资捐助体系、系列化的脱贫援助体系、个性化的义工服务体系”五大救助体系,并实施了阳光救助、亲情养老、爱心家政、精品社区、政务惠民五项温馨工程,以保证困难群众“生活都有保障、子女都有学上、患病都有救治、就业都有岗位、孤老都有抚养”。目前,该区已为全区8884户困难家庭共2万余人办理了低保;社会救助、慈善救助4000余户1万余人。
创新社情民意畅通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情况难。去年以来,该区已建立了“社区民情快递”、“居民议事会”、“居民听证会”三项民意畅通制度,定时、不定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对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部署进行论证;启动“社区民主日”试点,定时、定点深入社区听取难点、热点问题,加大现场办公力度,增强工作实效性;建立了社情民意网络调查系统,聘请专家开发民意调查系统软件,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进一步扩大民意调查范围。今年以来,该区已召开群众协商会、居民代表会、居民听证会70余次,群众反映意见建议560余件,相关部门对每项意见建议都给予了答复,对梳理出的38件共性问题给予了解决,化解突出矛盾16起,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