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环球论坛
讨论时间:2005年6月3日
讨论嘉宾:
季志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所长
盛世良: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俞邃: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本次讨论由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主持。
第一个高举“反恐”大旗
季志业: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至今已有4年时间。它对于地区安全上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在世界上首次高举“反恐”大旗。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刚成立,就明确提出“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当时尚未发生“9·11”事件。而“9·11”事件恰恰印证了其远见。当然,我们应该承认,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对于遏制本地区的恐怖势力是有作用的。但是,这一地区发生的恐怖活动明显减少,规模明显缩小,这不能完全归功于美国的军事打击。
其次,组织的基本框架已搭建完成。除保留了上海五国期间的一些会晤机制外,又增加了总理会晤,还增加了两个重要的组织机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和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中心。
第三,上海合作组织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即将被接纳为新成员国,去年,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列席了会议,蒙古已经作为该组织的第一个观察员国参加了活动,而美、日等一些国家也通过一些官方人员,表达了成为观察员的意愿。当然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负面的关切。这一地区一旦有风吹草动,就有人说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发挥作用。
盛世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初,外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比较乐观,认为这是中国所主导的第一个地区性大型国际组织,意义非同寻常;另一种看法认为,该组织不过是解决边境问题的论坛逐步发展的,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现在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有偏颇。作为一个刚刚成立的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没有、也不可能像乐观者预计的那样,在中国的主导下发挥重大作用。但是,4年发展下来,上海合作组织做到了几个第一:首先,它是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第一个地区性国际机构;其次,在该组织框架下,我军首次与外军展开了实兵联合演习;第三,它是中国第一个能够同中亚国家开展合作的多边平台。
除了在安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外,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人文、军事技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也已经启动。从当前外界的反应来看,这个组织的确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目前外界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唱衰”,认为在美国势力进入中亚以后,上海合作组织将逐步被边缘化;另一种认为这个组织有明显的反对超级大国的背景。这两种说法都有些过头,上海合作组织根本就不具有反对任何第三国的背景。
俞邃:我觉得上海合作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上海精神”。其内涵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体现了一种新安全观,“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体现了一种新发展观。
刚才二位谈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正是建立在新安全观和新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其中蕴含着一些新型的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一是国家利益原则,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二是平等互利原则;三是共同发展原则;四是求同存异原则。
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各成员国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所决定的。它的合作范围从安全到经济,再延伸到其他领域,经过了一个磨合期和考验期,随后可能进入成熟期。它与其他的国际组织之间存在着竞争性,同时也有协作性,两者不能偏废。尽管当前出现了所谓的“颜色革命”,可能对上海合作组织产生暂时的影响,但是不会从根本上挫伤它的生命力。
“颜色革命”不构成挑战
俞邃:对上海合作组织,曾经出现过三种“唱衰”论点:一种我称为“窒息论”,早期人们对该组织的局限性估计偏重;第二种是“逊色论”,认为美国借反恐把触角伸到中亚之后,上海合作组织大为逊色。事实证明,这两种看法都站不住脚。第三种是“夭折论”,认为在所谓“颜色革命”之后,上海合作组织的空间越来越小。我想谈谈这种看法。
所谓“颜色革命”并不是真正的革命,因为这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比如我们看到,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上台后,马上就去俄罗斯访问,最近又风传要邀请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俄罗斯和中国派兵进驻。这说明政权倾向性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整个国家路线的改变。
当然,“颜色革命”也有影响。首先,有的成员国政权更迭以后,由于国内事务的困扰,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关注和热情可能有所减弱。第二,由于美国介入,俄罗斯对一些成员国的影响力会有所下降。第三,美国将继续离间一些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但是,国家政权的更迭,不等于今后就不需要反对“三股势力”。美国插足中亚是为了在欧亚大陆上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这不等于美国就能搞垮上海合作组织,况且不排除美国还会以某种方式谋求同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因此我认为,中亚地区发生的变化,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是有的,但要估计适度。
盛世良:目前,中亚国家都处于经济制度转型期,国家机构目前尚在继续完善当中,所以社会、政治形势还很不稳定,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颜色革命”所以发生,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的社会转型还没有完成,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亚国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各种文明交汇之处,外部势力想插手很正常。另外,中亚地区受多种文化的影响,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传统,因此三股势力在这里有很大的市场。中亚国家都希望跟大国合作,在大国之间搞平衡,改善本国的安全地位,获取经济利益。所以,对中、美、俄三国,它们谁都不得罪,跟每一方都交好。这也是该地区的一个特点。
对上海合作组织而言,挑战首先来自内部,第一,上海合作组织尚在初创阶段,合作机制还不太完善,经验不足,需要磨合。第二,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已经有独联体等好几个组织,在独联体内部又有好多兴趣组合,诸如海关同盟、统一经济空间等,上海合作组织和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第三,成员国情况不一,在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差异比较大。第四,中亚国家内部有矛盾。第五,中亚国家的经济不太发达,法制法规不健全,传统观念跟经济全球化观念有很大的距离,现在只有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了世贸组织。第六,中亚国家大多注重大国平衡外交,对上海合作组织的需要程度各不相同。第七,俄罗斯跟中亚国家对中国交往,还有一定疑虑和猜忌。
季志业:对上海合作组织的一个新的挑战,就是面对这一地区可能会出现的新的动荡,怎么来开展成员国内部的合作,维护地区稳定。
我同意两位说的,所谓颜色革命,就是用“革命”这个词掩盖的非法政权变更。而这种政权更迭演绎到了中亚地区,往往演变成一种暴力行为,导致社会无序。而恰恰这个地区又是宗教极端势力、毒品走私、社会犯罪等都相当严重的地区。面对中亚地区出现的社会动荡、跨国犯罪以及恐怖活动,上海合作组织怎么办?上海合作组织目前没有联合起来解决地区问题的功能和机制。已有的地区反恐中心,主要是通过情报交流、人员培训、统一思想等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但是这个地区真出现了问题怎么办,组织宪章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是面临着挑战。通过这些年的研究,我发现中国同任何一个中亚国家发展经贸合作都没有问题,但是怎么搞一些使所有成员国都感兴趣的合作项目,这个比较困难。不光是关关卡卡特别多,我们之间连标准计量也不一样,中亚大都还用苏联时期的计量单位。如果经济合作不搞好,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亚国家就没有吸引力。
中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季志业:用一句中亚的谚语来讲,“媳妇可以选择,邻居是没法选择的”。总体判断,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首先,这些国家之所以走在一起是因为国家利益之所需,2001年以来,这些国家在同美国开展合作,让美军进驻中亚以后,有两点让他们开始感到不舒服,一个是美国人从来没有忘记批评他们这些政权。二是美国人对于维护本地区的稳定并不起什么作用,阿富汗战争已经近4年了,这个地方的毒品生产不是下降,而是上升。这使中亚国家认识到,地区的安全稳定,必须依靠彼此之间的合作来解决。
第二,从整个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和俄罗斯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地区的稳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才会有阿富汗总统,蒙古外长去年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的会议,才会有那么多国家希望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
第三,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个地区基本是一个封闭的状态,中亚国家形成的几个发展思路,就是要把自己和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部分联系起来。我今年去了两个中亚国家,给我的印象,这个地区的“中国热”非常明显。中国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对这一地区的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盛世良: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要靠两个轮子推动,一是安全,一是经济合作。俄罗斯和中亚的军事专家认为,中亚地区能够建立双重的安全体系,一方面就是由肩负独联体国家集体防务重任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另一个就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战略伙伴关系,其作用是消除更广泛范围内的威胁,诸如反对三股邪恶势力等。经济合作方面,成员国发展的余地也非常大。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一方面在条件成熟时,在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可以吸收新成员。另一方面,可以跟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发展对话和合作,甚至可以包括北约、欧盟等。但是,如果要实现上述合作,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中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中国和俄罗斯还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有很大的前景,但是期望值也不能过高,它毕竟是一个年轻的组织,对成员国之间的一些分歧,大家也应该以平常心对待。
俞邃:上海合作组织今后的活动内容,主要还是三个方面:一是安全合作;二是经济合作;三是人文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今后面临深入发展与扩张发展两种情况。深入发展有必要,但不会成为军事联盟;内部合作将是全面性的,但各领域不是均衡的。扩张发展也不可免,但并非多多益善。最后想说的是,中国需要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也需要中国。对于上海合作组织,我们并没有超过其他成员国的特殊追求。在上海合作组织中,中国应该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
资料: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五国”。随后,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4年1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在北京成立。2005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哈萨克斯坦召开外长会议,承认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三国为准成员国,并将于7月5日召开的首脑会议上作出正式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