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引人注目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其全球军事力量的重新部署。近日,美国调15架F-117隐形战机到韩国,数量之多远超“遏制朝鲜”所需,战机作战半径已抵中国东北;近日,以应对“台海有事”的名义,“美日联合作战计划”及“相互协作作战计划”相继敲定。 冷
战时期的“围堵”思维尚存 冷战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美国曾在“中美苏”大三角战略格局形成前,明确通过经济制裁、外交孤立和军事围堵等手段钳制中国。利用邻国对新中国不了解和当时中国的一些政策误差,“围堵”中国的战略曾一时见效———例如东盟的成立。 虽然后来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美关系总体趋好,但在布热津斯基所谓“要在全球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和担任政治领导、囊括全球的一体化经济、政治体系”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在旧有观念的束缚中,“围堵对手”的方法美国一直没有丢弃。因此,中国周边国家,除了与美国有同盟关系的亚太三大伙伴日澳韩,印度、越南、菲律宾、中亚诸国,都被美国视为可能的“帮手”。 不存在形成“包围链”的客观条件 美国设置“包围链”的常用手法,就是先危言耸听,再利用差异。就中国而言,就是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历史纠葛、心理距离、意识形态不同大做文章。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由自闭走向开放,以及周边外交的大获成功,美国的这两张牌都不再灵光。 现在,中国和印度的边境问题已步入解决正轨,与越南的关系重归理性,与东盟的经济交往正在向“无边界”发展,更与菲律宾就南海争议达成了共识、开展了军事交流,与中亚各国共建了“上海合作组织”框架。美国即使有针对中国设置“包围链”的心理冲动,也能清楚地看到,这样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徐立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