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7月1日至4日在青举行的2005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首次联手全球知名消费电子展———美国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CES)共同运作,这将给青岛展会、相关产业以及城市的发展带来极大提升作用。副市长于冲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办好本届博览会意义重大。 SINOCES是“
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的英文简称,原名是“中国国际电子家电博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消费电子专业国际性博览会,由国家商务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商会承办。本届博览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实现转型,最终定义为消费类电子专业展会,在展示内容、展会形式、参展企业及观众层次等方面,相对国内传统展会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开始与CES的正式合作,标志着SINOCES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CES创始于1967年,由美国消费类电子协会(CEA)主办,每年在美国举办一届。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和影响范围最广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行业年度技术贸易盛会,被誉为全球消费电子业界的“奥运会”。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专业展会,CES为什么将“绣球”抛给青岛?于冲介绍说,基于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考虑,CES迄今为止从未到美国以外的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合作伙伴。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及消费的快速健康增长,促使CES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而CES惟独看中中国的青岛,原因在于青岛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天然的消费类电子产业优势,并且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就在青岛。其次,青岛拥有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处在中日韩三国贸易金三角地带,能够与全世界50多个国家直接进行贸易往来。而青博会本身就是目前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消费类电子展,有实力承担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展示、贸易洽谈、交流合作的门户和最佳平台。
那么,SINOCES与CES将以什么方式进行合作?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于冲说,经过近两年的洽谈,SINOCES与CES最终达成合作协议:从2005年起,CEA作为海外主办单位,将参与SINOCES的主办工作,并重点对博览会的展会策划、招商招展、专业化服务、商标使用、展会推介等给予全力支持。CES也将通过其网站、直邮、新闻发布会以及世界各地的办事处等资源,为SINOCES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介。CEA还将派遣专家参与SINOCES组委会的工作,在展会的策划、宣传、组织、招商招展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SINOCES的阶段目标是:2005至2007年政府扶持3年;2008年实现市场化运作;2009年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电子展。SINOCES与CES合作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亚洲第一大消费类电子展、与CES一样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成熟的专业展会。
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3C融合与无缝生活”,博览会的展示将如何突出这一主题?于冲说,3C是指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Consumerelectronics(消费类电子);无缝生活是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均能得到所需信息,实现人与信息的完美结合。
为了凸显这一主题,首先,本届博览会参展产品和技术将进一步体现高科技和尖端性。众多世界顶级消费电子品牌参展,将全面展示当今世界消费电子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充分体现了博览会的高科技、尖端性。其次,展示范围涵盖更广。本届博览会的展示范围包括移动存储、家庭影院、投影仪器、数码影像、AV产品、3G手机、标准组织、嵌入性软件、动漫、IPTV等各大类消费电子产品,几乎涵盖了当今消费电子的所有领域。三是进一步体现人性化。围绕“3C融合与无缝生活”这一主题,本届博览会的展示将积极迎合全球消费类电子产业发展新趋势,进一步突出消费类概念,展示的产品和技术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
同时,作为2005SINOCES重要组成部分的论坛已基本排定。与往年的论坛以及其他家电展会论坛有所不同的是,2005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将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为中美、亚太乃至全球电子行业搭建最大的对话平台。展会期间共举办12场论坛,这些论坛层次高,专业性强,紧追消费电子信息前沿潮流、发展趋势和技术高端,已引起境内外业界人士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
谈到办好本届展会对青岛未来发展的意义,于冲说,办好本届博览会,巩固与CES的合作,做大作强SINOCES品牌,对青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依托SINOCES,使青岛加速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区域性消费电子行业技术信息发布和技术交流中心,加快推进青岛消费类电子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加速青岛培育名牌展会、建设“会展名城”的步伐。三是提升青岛在全球的城市形象。CES选择青岛,首先是对青岛承办国际大展综合能力的肯定,在办展过程中,更多的世界知名电子企业家将认识青岛、了解青岛,青岛的国际影响力将借此得以提升。四是带来可观的城市旅游收益。本报记者邹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