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显报道
“知道了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就能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了。”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王经炜通过“职业规划测评”已经为自己找准了“客服”的职业目标,刚上大三的他决定从今年暑假开始提前“入职”,进入这一领域实战。
1/3大学生对未来茫然
日前,北京语言大学引进一套“职业规划测评体系”,让学生能提前了解自己的职业潜能所在,提前做准备。而这些举措目前在清华大学等一批名校也已逐步流行开来。
北语学生处黄益方告诉记者,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一片茫然。按照他的统计,在校大学生中,有1/3对未来很盲目;1/3有理想但无准备,只有1/3的学生既有明确职业目的,又有充足的准备性学习。“很多学生在学校是被动学习,甚至不知所措。”
该校大一学生张敏对身边同学职业规划的估计是,“最多有一半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规划,能做到提前储备知识和针对性能力培养的就更少了。”
职业规划不再“背水一战”
张敏刚刚为自己做了职业规划测评。职业规划测评报告给出了张敏的优势,并建议他未来在“网络编辑”、“后勤管理”、“图书管理”等近20个职业中发展。张敏对该报告的评价是:“真的很准。报告建议的职业很多正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很多细节上的建议更有价值。”
他感觉这个测评“个性的特征暴露无遗。”虽然以前父母也多次提醒他,应该注意自己固执的个性,不要习惯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但是他“从来没有意识这会跟职业有多大的冲突。”测评后一分长达18页的测评报告再次点醒了他。“现在我开始要求自己全面地考虑问题,注意尝试一些全新的东西,正在学习包容其他人的反对意见,冷静处理与人的交往。”
80%准确率只作参考
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金老师告诉记者,网络测评体系只有187道心理测试题,只是对学生心理和性格的测评,只能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起参考作用,最终对职业的选择还得依据现实和个人爱好而定。
北语的黄老师也认为,这套测评体系的准确率只在80%左右。但他表示:“作为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指导和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我们准备在今年9月新生入学时全面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