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芳滨 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民营企业的用工需求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拉动劳动力市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力量。据市劳动保障局提供的信息,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年增加值已达63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以上。从市场岗位需求和吸纳就业情况看,民营
企业市场招聘人数已占我市市场岗位总量的60%以上;1-4月份,全市新增就业5.1万人,其中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占63.7%。 正是看到了民营企业已经爆发出的吸纳就业能力和尚待开掘的潜力,6月6日-12日,市劳动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工商业联合会三部门以“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积极为扩大就业做贡献”为主题,联合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发挥民营经济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一周来,三部门把搞好“民营企业招聘周”作为推动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合力推进,除了为民营企业提前准备好适合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外,还在青岛人力资源市场和市外来从业人员职业介绍中心,推出了14个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对民营企业和求职人员全部实行免费服务,把“招聘周”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取得了明显实效。
可以说,“招聘周”既促进了民营企业招工,解决了民营企业“招工难”问题,又彰显了民营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如“百强民营企业招聘专场”,突出了“百强”民营企业特色,针对其用工需求提供了招聘服务;“制造业民营企业招聘专场”围绕服装加工、水产品加工、鞋帽加工、食品加工等民营企业紧缺工种,开展了对口招聘服务;“大中专毕业生专场”,及时为民营企业输送了人才;“技能人才专场”缓解了民营企业技能人才短缺之急;“订单培训对接专场”则根据民营企业招工不足的岗位,及时开展了定向培训。
收获最丰的,当属“劳务洽谈专场”。“招聘周”期间,我市根据民营企业的用工需求,广泛联系了全国26个城市进行了劳务洽谈活动,与6.2万人签订了劳务合作意向,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有效结合,为民营企业输送了急需的劳动者,基本满足了民营企业的用工要求。
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招聘周”活动对民营企业和求职人员的空前吸引力。据市就业服务中心统计,“招聘周”期间,我市共有1803家民营企业参加,其中百强民营企业有60多家,中小民营企业1700多家,共提供招聘岗位35022个,涉及198个职位、工种,共有51009人(次)登记求职,达成初步意向15900人(次)。
而最受求职者青睐的,则是制造业岗位,充分反映了青岛打造制造业基地的民心所向。汇总一周来的情况,参加招聘活动的民营企业,主要来自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社会服务业,三个行业共有1505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29206个,占岗位总量的83.3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单位610家,岗位12927个,占总量的32.91%;制造业单位589家,岗位11508个,占总量的32.86%;社会服务业单位305家,岗位6171个,占总量的17.62%。从求职和达成初步意向的情况看,制造业的这两项指标均位居首位,共有21811人(次)求职,占求职总量的42.76%;达成初步意向7801人(次),占总量的49.06%。其次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共有13803人(次)求职,占求职总量的27.06%;达成初步意向5605人(次),占总量的35.25%。
尽管这次“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也暴露出些许问题,有些地方还不那么尽如人意,比如招聘者与求职者之间还有一些劳务矛盾有待解决;比如人才频繁流失问题仍然困扰民企发展;再如操作类、技术类工人依旧紧缺,焊工、车工、镗工、安装工、维修工、喷漆工、喷塑工、冷藏工、油加热工等工种,几乎无人问津。
但瑕不掩瑜,这次“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收获的丰硕果实,再次向全社会证明,民营企业宽广的行业面,已为社会创造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就业岗位,尤其是许多第三产业的凸起,为安置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机会,民营经济的多元化不仅扩充了吸纳就业的容量,也的的确确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