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二 从家庭教育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张华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的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造成的,许多在大学期间表现出来的心
理问题,实际上是在入学之前就潜伏了。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中的家庭因素,记者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张华。
记者: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家庭背景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因为家庭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张华:在我国,家庭“心育”长期缺位。当代大学生家长多属于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人。望子成龙的传统文化心态、自己感受到竞争压力和他们独有的“让孩子实现自己破灭的人生梦想”的心理需求结合,导致了他们格外重视孩子学业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
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农村多子女家庭,当代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三大误区:首先是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头疼脑热如临大敌,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关注入微,对孩子的人格缺陷、心理问题却视而不见。孩子发烧,家长会紧张;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有些家长却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其次是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在中小学召开的家长会上,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详细询问孩子学业成绩和考试名次的升降,却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对于学生手册上的操行评语,许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也在考试成绩之下。第三就是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要求孩子遵守的“游戏规则”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听话就是好孩子”,问题本身的对与错常常被忽略。孩子习惯于被动盲目地遵守许多“大人定的规矩”,并不真正了解其好处和必要性。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种“怕警察心理”和为了逃避惩罚而遵守规则的不自觉的行为习惯。
在充满溺爱、迁就、包容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的“大孩子”,一旦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时,会突然发现自己还没有学会读书和考试之外的许多重要的事情。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不和谐带来的心理困扰在所难免。
记者:除了家庭因素外,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张华:还有一个是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全新的社会环境中。“金榜题名”的兴奋刚刚消退,他们就必须面对新一轮的学业竞争、就业压力。过去临近毕业才考虑的许多问题,现在提前进入大学生关注的视野,调查显示,从“大一”开始,对未来就业前景的焦虑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就是社会环境中诸多的诱惑激发了大学生许多原始的欲望。本能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差距、本能的欲望和社会游戏规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大学生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冲突。全面发展的人生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条件不具备的矛盾将在较长的时间里持续困扰大学生。
记者:现在各高校都开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很多大学生并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张华:不错。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我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空白而造成的。许多青年人走进大学之前,完全不具备心理保健意识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尽管许多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比例仍然偏低。许多人迄今分不清“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界限,让本来不难调节的心理问题给自己带来长期的困扰,严重的甚至影响到学业和健康。
记者:刚才您谈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不当的家庭教育有关,那么家庭教育需要做哪些改进?或者您对家长们有什么建议呢?
张华:对已经进入大学并且正在遭遇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勇敢地走近心理辅导老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困扰,寻求有效的心理支持;对于尚未进入大学的青少年,家长应充分利用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的便利,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成长的欢乐和烦恼。用关切的询问代替主观判断;用分享与理解代替耳提面命;用站在孩子身后推动他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代替站在孩子面前充当领路人的角色;用让孩子自己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代替家长帮孩子解决问题的习惯做法;真诚地为孩子成长喝彩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奖励和赏赐;倘能坚持如此,无论对于改善现实的亲子关系还是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都能产生明显的效果。这种态度,对于解决由于不当的家教方式诱发的心理问题格外有效。
记者:很多大学生都说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您也谈到“压力”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常见的诱因,高校应当如何指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压力?
张华:大学生感觉到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学业不如人、情感不如意、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不良、择业不顺利、甚至形体相貌不完美等,都可能构成心理压力。同样的事物,对于有些人可能构成压力,对于另外一些人可能不在话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消除导致压力的诱因,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首先,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指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压力”,学习应对压力的策略;其次,通过为具有“共同压力”的学生举办“团体辅导”小组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分享压力体验,探讨应对策略,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第三,对正在遭遇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创造宽松的接纳的氛围,帮助其释放压力,缓解心理紧张,有效预防危机事件。第四,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指导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各种压力,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哪些因素是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并将自己的努力始终集中在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方向。本报记者赵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