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是需要力量的,这种力量既包括物质力量,也包括精神力量。八路军队伍里,从小战士到大记者,从老班长到司令员,个个都怜爱着这位日本小姑娘。冒着危险,把她从火海中救出来,又冒着危险
,不辞劳苦地把她送回去,还那样诚挚地关心照顾她。这表明了一种崇高的人类爱,这种爱越深,对法西斯的恨也就更深,所转化的战斗力也就越大。日军根据八路军的装备条件,一直不理解八路军为什么会组织这样一场大兵团作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法理解八路军将士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类的爱。    转瞬就是40年。
   当年的聂伯伯已年逾80。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帅,还常常挂念着那两个孩子。“烽烟四起,兵荒马乱,不知两个小姑娘当时是否安全回国了?”
   当年的战士也想起了这件事。
   1980年4月25日,姚远方———当年在战场上救出日本小姑娘的那个机枪班的战士———走进了聂帅的会客室。他向老首长报告说,他想写一篇回忆抢救日本小姑娘的文章,但不知那位小姑娘姓什么。聂帅告诉他,叫“兴子”,并清楚地谈了当年的情景和他的挂念。
   这样,一篇轰动中日两国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就在1980年5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出来。姚远方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当年抢救小姑娘的动人情景,并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希望找到这位小姑娘的愿望。
   第二天,日本《读卖新闻》以《战火里救出孤儿,聂将军四十年后呼唤兴子姐妹》为题,全文转载了姚远方的文章。
   司令员一声“令”下,找“兴子”的行动同时在中日两国进行。这真是“世界上少有的广泛而又意义深长的寻人启事”。
   中国方面,《河北日报》的记者立即赶到井陉煤矿访问老工人,寻觅“兴子”的线索。
   日本方面,记者在5月30日就找到了年过90的片山省太郎先生,即当年的片山中将,独立混成第4旅团旅团长。片山的旧部纷纷前来提供线索。
   中日两国的几位记者还在北京碰头,共同商讨寻找“兴子”的方案。
   中日两国的广大读者纷纷议论这件事,有的还去信去电询问报社,“日本小姑娘找到没有?能不能找到?”
   当年的参战人员也行动起来了。
   杨成武将军,当年攻打井陉新矿的前线总指挥回忆说:“稍大的那个约莫五六岁,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小连衣裙,头发乌黑,圆圆的、漂亮的小脸蛋上,挂着泪珠,一双大眼睛闪着惊惧不定的光,令人爱怜。小的那个,又白又胖,最多只有1岁,右肩胛受了轻伤。抱来时,已经在战士怀里睡着了,脸上时不时地轻轻抽搐着。”
   日方官兵一方面帮助寻找,另一方面又准备以自己的方式向聂荣臻元帅,向全体八路军将士表示敬意。
   6月8日,日本《读卖新闻》高兴地向世人宣告:“兴子”找到了!
   “兴子”的真名叫美穗子。生于1936年7月9日。为什么“兴子”成了美穗子呢?美穗子当面对聂帅说,当年当聂帅询问她的姓名时,她回答说:“妈妈死了。”“死了”在日语中的发音同“兴子”相似,再加上日本女孩的名字都是什么子什么子的,翻译就误为“兴子”。
   经考证,日军在微水车站收到美穗子姐妹后,又将其送往石家庄,并通知她们的亲属前来领取。7个月后,加藤清利的哥哥国雄与清利的岳父来到中国,在石家庄见到了穿着中国衣服的美穗子和住在医院的美子。华北日方交通职员告诉他们,八路军收留了美穗子姐妹,并给她们吃梨和高粱米饭,然后用箩筐装着把她们挑回来。很快,美穗子被外祖父领走,美子则留在石家庄医院,后来不幸夭折。
   美穗子回国后,同姥姥一起生活。战后上了中学、大学。这时,美穗子的家还很穷,上学前和放学后都要去田里地里干活,星期日和暑假还要到附近的淀粉厂打工。学校离家有6里远,汽车来往很方便,但为了省钱,美穗子一次公共汽车也没坐过。雨天,路不好走,又没有雨鞋,美穗子就光着脚丫上学。到校后,在水沟里洗洗脚,再穿着木板鞋进教室。毕业后,她做过农家的短工、点心铺的临时工、弹子房的职员。后来与昭男结婚,夫妇俩开了家小店,家境才慢慢好起来。
   当美穗子成为新闻人物时,他们夫妇住在九州宫崎县都城市梅北町4392号,经营着一家五金店,生意还不错。他们已有3个女儿,大女儿真智子已经20岁,在一家公司工作。二女儿圣子18岁,是银行职员。小女留美子14岁,上中学。家庭和睦美好。
   当记者找到美穗子时,她又惊又喜,急忙翻找童年时的照片,并当场写信一封,请《读卖新闻》社将一张童年时代的照片和一张近照,随信转寄给聂荣臻元帅。信是这样写的:
   聂荣臻将军阁下:
   这封信草草不恭,请您原谅。我匆忙地看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我惊讶了。我不就是将军所要寻找的“兴子”吗?
   那时我才五岁,妹妹一岁,当时的情况已记不得了。我父亲是河北省井陉县井陉煤矿铁路井陉站职员,昭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战死,母亲被炮弹炸死。
   据伯父讲,我被八路军领走,后又送回来了。遗憾的是妹妹于九月二十四日,在北京铁路局石门(即石家庄———笔者注)铁路医院死亡。回国那阵子,我常常向姥姥讲起“吃梨”和“坐挑筐”等事情。
   姥姥是贫农,我在经济穷困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经历了无数难以言表的痛苦。现在,我成了家,有了三个女儿,感谢您救命之恩。日中两国恢复邦交的时候(1972年———笔者注),我曾在一刹那间悼念过,要是我的父母活着该多好哇!
   如果可能,我想到父母和妹妹的亡地拜访,对我健康地活着表示感谢和进行充分的凭吊。如果情况允许,我想访华拜会阁下,特别要感谢您救命之恩。
   祝您更加健壮地工作。美穗子
   信件和照片很快来到聂帅手中,聂帅看了看信,又看了看照片,高兴地说:“很像她小时候的样子。很难得,很难得。祝愿美穗子全家幸福!”随即,又热情地邀请美穗子访华。
   6月10日,中日友好协会向聂帅转交一份别致的礼物,一个古代日本武士盔———鎏金狮子盔。这是百团大战期间在石家庄地区参战的日本第二十七师团步兵第三联队的旧军人赠送的,他们成立了一个日中合作战友会,成员中还有不少是前独立混成第4旅团,即以阳泉为司令部的片山旅团中的旧军人。他们看了《读卖新闻》转载的《人民日报》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及有关报道之后,除提供线索寻找“兴子”外,还特地组成了一个访华团,并用赠武士盔这种日本军人的传统崇高礼节,向聂帅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表示崇高的敬意。在赠送礼品的信中,他们还称聂帅是“活菩萨”。这顶武士盔,是一顶崭新的鎏黄金铜盔,呈扁方形,缀有两条红色的缨带,盔内框较大,盔顶耸立着两把扁平的尖斧,礼品牌上写道:纪念品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的传统和武功就此奉送
   1980年6月日本第二十七师团步兵第三联队
   聂荣臻还收到了一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这些信电来自日本各地,北起北海道,南到九州……有的还送来了礼物。
   聂荣臻也在为即将来访的美穗子准备礼物。他想了想,就请著名国画画家程十发创作了一幅中国国画———《岁寒三友》。画画好后,老帅又亲笔在画上题词:“中日友好万古长青。”
   7月10日晚,日本“小姑娘”美穗子一家5口来到北京。一下飞机,就被一群中国和日本记者围住了。她对记者们说:“我来到中国,感到高兴而激动。这里是我小时候呆过的地方,许多地方我还能记得。我希望早日见到聂荣臻将军,向他表示感谢之心。”(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