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岛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关于强力打造“文化青岛”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青岛想要成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仅仅经济繁荣是远远不够的,文化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为此市政府确定2005年为全市“文化建设年”,打造“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文化品牌,成为我市发展战略中新的重点。
背景 发展文化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市在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同整个城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文化发展还未形成全社会的共同认可,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目前,我市现有的文化单位规模都非常小,民营文化企业的市场份额也非常少,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低于发达国家15%和国内先进城市5%的水平。与此同时,全市的公益文化投入增长缓慢,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因此,举全市之力发展文化、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成为了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举措。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在考察北京电影学院青岛教学基地时表示,青岛的文化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要用大文化的观念指导青岛的文化发展,重视打造青岛的文化品牌,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举全市之力在“帆船之都”、“影视之城”、“音乐之岛”等文化品牌建设上取得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才能在当代不断塑造新的城市形象,打造新的城市文化品牌。
在3月份召开的“文化建设年”活动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军说,“文化建设年”活动是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战略:高品位与高起点
如果按照常规模式来发展我市的文化,在短时间内补足欠账、跟上我市经济的发展节奏是不可能的。为此,以“大项目”为核心、高品位与高起点成为我市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词。而“音乐之岛”与“影视之城”又是首次从文化的范畴完成了对青岛的命名,这实际上是富有决定意义的文化发展定位,也是从青岛文化特色入手,将文化的内容移植于城市品牌体系的构建之中。
青岛被称为“琴岛”,“音乐人才的摇篮”,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里,音乐不仅仅是一个音符,而是城市的主旋律之一,打造“音乐之岛”很自然地就成为我市文化发展的品牌目标。今年9月,作为国内三大国际音乐赛事之一的“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将在青岛举行,青岛国际音乐节也将在同期拉开帷幕。届时,青岛将成为中外高水准音乐团体交流的平台。
同时,青岛也一直被国内电影界视作天然的摄影棚,据粗略统计,每年在青岛拍摄的影视作品不下百部。在这样一个城市中,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发展“影视之城”,又变成了一个可实现的梦想。
为了让“影视之城”有一个高起点,建设凤凰岛影视文化传媒基地成为了重中之重,它将成为电影业的人才蕴育基地与产业聚集地,集影视剧本、拍摄、后期制作、销售于一身,形成一条城市电影产业链。另外,我市还将引进中国青年电影制片厂;将栈桥宾馆或太平洋宾馆辟建为中国电影演员之家;培植一批影视制作公司;实施网络电影的新技术、新模式,建立网络电影休闲超市;新建浮山新区影视文化中心、东部新城市广场影城、四方利群影城和新贵都影城,争取在3-5年内使青岛市的电影票房突破5000万元大关;将八大关、小鱼山、教堂周边等欧陆风情街区进行整修,为国内外影视剧组来青岛市拍摄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处汽车电影院,满足汽车一族的需求。
而随着“电影百年纪念活动”、“亚洲电影文化论坛”以及“金凤凰奖”颁奖礼等在国内、国际影坛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活动在青岛的陆续举办,几年后的青岛不仅仅是一座每年可接待百余剧组的天然影棚,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电影城”。
意义:城市需要文化品牌
文化建设是一个城市的
“气”与“神”,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根。开展“文化建设年”,打造“影视之城”、“音乐之岛”,对青岛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杨军表示,在全市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首先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同时,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生态市,迎接2008年奥帆赛的基础工程,是深入贯彻市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努力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的重要举措。
另外,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上看,文化和经济之间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一体化”的趋势,以致出现所谓“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现象。致力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学者李恒瑞说,利用、培育、挖掘物质、文化两种资源,解放和发展物质、文化两种生产力,是今天文化建设的新任务,也是改革开放的新任务。本报记者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