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入常”、中日历史问题、中美欧纺织品争端、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政府频频说“不”。这显示了中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姿态调整。 为什么说“不”?
“历史上的积弱中国,即使‘忍无可忍’,通常不过说说而已”。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
究所教授张琏瑰说,“但这几次不同,中国的底气十足”。 作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体,中国开始有说“不”的本钱。这在中美欧贸易纷争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薄熙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会上放言:“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
“说‘不’,意味着清晰”
“说‘不’,意味着清晰”。张琏瑰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说。
中日关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急剧恶化,“这表明原有对日政策可能存在一定偏失”,朱锋说,“如果系统不对,重装;版本不够,就应该升级”。
调整后的对日政策,以吴仪提前回国这一事件为标志,底线已然清晰。
香港媒体撰文说,对于吴仪多年掌管外经贸部(现商务部)时所形成的风格,相信日本商界会有所反思。
而中方就贸易争端表态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也随即造访中国,就相关争执等问题展开磋商。
“清晰划定底线之后,应该是缩小分歧、寻求共识的后续动作”,朱锋说,“中国现在的实力更强,可供选择的杠杆也更多。如何运用、并且运用得好,就考验领导人的智慧了”。杨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