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全国高考终于在10日降下帷幕,而随即陆续展开的阅卷、填报志愿、查询得分以及高校招生录取环环相扣,依然让千百万人凝神屏息。
年复一年,“给高考降温”的呼声日高,而高考仍热度不减,近年来6月清爽的空气似乎也浸染了“黑色七月”的焦
灼。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功能并影响着社会分工的高考,必然是社会热点。社会上不理性不成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无疑又给这场高等教育资源争夺战火上浇油。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数年前对高考的形象比喻,是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时的真实写照。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已经步入世界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4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000万,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短短6年内翻了两番。在一些大城市,高考录取率已高达70%以上。不仅“独木桥”加宽了,越来越完善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民办教育的发展,又为考生构建起提高自身素质的“立交桥”。
然而,在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成才观念和价值取向中,“独木桥”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或“正途”。金榜题名之时,好比鲤鱼跃过龙门,一考决定终身,人生从此精彩。其他条条成才之路,则都被视为“弯路”。只见高考考生规模年年刷新纪录,今年又有800多万考生奋不顾身冲上“独木桥”,为自己能否在475万名额中占据一席之地展开激烈角逐。
当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后,“上好大学”的愿望又日益强烈。而一些用
人单位的门槛随就业形势水涨船高,动辄要求前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系出名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这些无异于向考生和家长拉响警报: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出路。考生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
于是,尽管有关方面调整时间让高考告别酷热的7月,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社会让高考冷静下来,但现实生活中仍然是考生压力不减,陪考大军不散,个别不法分子妄图利用高考诈骗铤而走险,一些媒体开足马力发动“眼球争夺战”,商家不断升级“高考经济”的狂欢,小小的“2B”铅笔闹得千千万万人心神不安……
高考降温与否,不只跟天气有关。高等教育乃至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整个社会科学人才观和用人观的树立,以及积极健康舆论氛围的形成,恐怕一个都不能少。
新华社记者吕诺(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