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考而“移民”,这似乎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小孙当年高考的时候,班里就有几位同学在考前忽然“消失”了。后来才得知他们是去“更容易考大学”的东北参加高考了。 由于不同省份之间高考资源分配的不均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别,相同的高考成绩在不同的省份,往往就会有不
同的录取结果———在此省可能连大专也考不上,而在彼省或许能考进全国重点高校———这样,在“一考定终身”的情势之下,“移民”难免会成为一些“有门路”者的首选渠道。 对“高考移民”,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堵”———据《中国青年报》报道,5月16日,海南省教育厅曾经发文,决定取消340名移民高考考生在海南省的报考资格。很显然,海南教育部门此举维护了高考的公平性,是对“移民痼疾”的一次强有力的整治。
“移民”考生
“背景”不简单
然而时隔半月后,小孙又从《新京报》上看了一个新消息,令人啼笑皆非:
5月31日,海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高考移民考生报名资格最后一次协调会结束,340名“移民”考生最终被同意可以在海南省报考,该省考试局门口的几十名移民考生家长发出一阵欢呼。当初“封堵明志”的海南教育主管部门最终“食言”而肥,信誓旦旦的“高考移民封堵令”成了一纸空文!
海南省“封堵令”的出台和废止还有另一种原因。按说,海南的“封堵令”拥有足够的政策依据和充分的事实证据。高考移民先在当地报名,在户口转移到海南后,又在海南报了名,这种“脚踏两只船”的行为,正是被教育部严令禁止的。但据知情者透露,每个能够成功移民的考生家庭里,“至少有一位身份为科级干部以上的父亲或母亲(安徽省铜陵市63名移民考生家长中,甚至还有10多位是县处级干部),或是经济条件较为宽裕,其在当地的影响力、活动能量都非同小可”。
受益者
不是平头百姓
果然,这些家长的“强烈反响”惊动了海南当地的最高官员,甚至引来了跨越两省的“协商”,最终导致海南省有关部门的妥协。谁有能量把户口跨省迁移到数千公里外的另一个省份?仅来来回回的数万元相关费用,就绝非一个平民百姓家庭所能承受的。
任何一种不公平的公共政策的出台,最大的受益者都不可能会是庶民百姓。权力和金钱的介入,实际上是在本已严重的教育不公中又添加了一种不公。
向违规行为的妥协,其示范效应将可能会带来更大规模的违规,导致更大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