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峤 拿股民“开涮”的上市公司“圈钱”没商量;楼市中的违规和欺诈让消费者屡中圈套;大量名实不符的产品让人白花冤枉钱;市场交易中的合同形同虚设;欠账不还者防不胜防……
信用问题是国内市场秩序中的一大顽症,人们呼吁多年却见效不大,
更苦无良策。但是浙江的做法,重新燃起了人们的希望和信心。 据《经济日报》报道,去年年底,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用“突然死亡法”,宣布262家企业“信用破产”,并依法吊销了其营业执照。几天以后,杭州市也在公布了8000余家“信用破产”的企业名单后,将他们从合法经营者名单中剔除。
自2002年浙江省政府提出打造信用浙江以来,省工商局将诚信工作的主体定位在企业,工作目标确定在企业的信用监管上,以经济户口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以信用评价为杠杆,以信用资本培育为目标积极开展工作,逐步解决了全省上下左右的信用网络,实现了数据的联网和共享。去年12月,浙江全省开始全面推行企业信用监管,各级工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各类企业的信用监管评价,给每一家企业贴上信用标签。按规定划分为AAA、AA、A、B、C、D六个等级,分别表示信用优良、良好、稳定、波动、低下、破产。同时,此次被宣布信用破产的企业除被吊销营业执照外,也不得变更登记。
浙江人对此的认识是,在汪洋大海般的企业群里,灭掉几个损人利己的劣质企业,对浙江来说,不会伤筋动骨。反之,如果对不讲诚信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那倒是对全社会的不负责任。因为只要有一家浙江企业不讲信用,留给别人的印象就是浙江的企业界不讲信用。在这方面,浙江的教训是惨痛的。因此,对于不讲信用的企业,就应该敢于动刀、痛下杀手,以免祸害他人。有意思的是,超过半数的企业家对此表示了肯定。
有道是,“一打宣言不如一次行动”。对诚信认识的高低,关键是看你能否做点实事。
其实,浙江的做法也并不新鲜。他们不过是吸收了国内外一些专家的建议,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有效的做法。许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就是对不讲信誉者处以“极刑”,即宣布企业或个人信誉的“突然死亡”。据了解,浙江目前还实现了全省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使失信者无处藏身,为打击失信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
很多人对发达国家市场环境的宽松而津津乐道,却不知其信用制度是极为严厉和不讲情面的。你尽可以行使你的“民主”权利,在“政治”上信口雌黄,但在信用上稍有不慎,不仅市场不能容你,其严密的监管,随时可能让违规者从此而万劫不复,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摆脱不掉“缺德”的烙印和阴影。在关系公平竞争和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社会是毫不含糊的。所以,少有人敢以身试“信”。
社会诚信环境不佳,平心而论,怨不得市场中的芸芸众生,根子是管理不到位。是管理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发展。可以断言,各地诚信环境的改善,其实不难,只要像浙江那样,行动起来,就会大大改观。而全国的诚信环境,如果在各地依法建立起企业及个人信用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再联起网来,相信,失信者便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据了解,在严厉监管的同时,浙江还成立了旨在加强企业信用自律与保护的“浙江省企业信用促进会”。可以说,法制,市场竞争中的自然淘汰,加上企业及个人的“良心”教育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不信诚信唤不回。
社会诚信环境不佳,平心而论,怨不得市场中的芸芸众生,根子是管理不到位。是管理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