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明柳敦习 昨天还是坷垃里刨食吃的泥沟头,如今却成为画布上绘奇迹的“油画村”———若非亲眼所见,有谁会相信,这一神奇的变迁就发生在我们岛城郊区,一个偏僻的小村落———“泥沟头”摇身一变为“油画村”,让人刮目,催人深思,也给人若干启示。
启示一:招商引资要拓新视角。一谈及招商引资,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与上项目、建工厂相联系。而大泥沟头村2003年方引进几名画师,2004年即出口油画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万元,且吸纳为其服务的农民画工数百人。撇开投资规模弗论,单就其推进效率和产出效益来看,应该算得是拿得出、掂得起的好“项目”。新形势新阶段,对外开放要上新水平,考量招商绩效大小也应有新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衡量项目质量优劣时,不单单看投资规模、占地大小等“眼前指标”,更要综合审度其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资源消耗与效益产出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预期指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譬如“油画村”这样的“项目”,投入少,占地小,工期短,见效快,且又是“低能耗”、“零污染”,不仅受群众欢迎,也让政府省心,其独到探索和成功实践无疑为我们拓宽了招商引资的思维与视角。 启示二:农民增收可辟新蹊径。富裕农民,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这是共识。转移农民,可向城镇转移、向企业转移,发展“打工经济”,这也是共识。而作为“油画村”的大泥沟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53元,其中农民为画家们提供服务所得就占了一半多,这也给我们展示了一条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不必离乡背井,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收路子,掌握一技之长,摸惯了锄把的手也同样能勾画美好家园,开创幸福生活。忙时耕田种地,闲时琴棋书画,有谁会说这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图景呢?
启示三:文化下乡应有新作为。应该承认,这些年来文化下乡对于丰富和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掘弘扬传统文化,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囿于若干主客观因素制约,“下乡”的深入度、持久度还不尽如人意。譬如“来时轰轰烈烈、走后冷冷清清”状况的普遍存在,也使“下乡”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其中的关键,是缺少能够铺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的文化工作者。而一个小小的泥沟头村,竟有20多名画家长年在此潜心研习作画,由此濡染并带动起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油画村”,这不由不让人对文化下乡的明天生发更多的期盼与希冀。
启示四:基层管理需建新机制。大泥沟头村准备将画院引进村时,需要占地调地。由于从论证时就严格按“四权”机制办理,群众广泛参与从谈判到实施的全过程,一些参与项目
决策的村民代表主动要求出面做工作,以往一说调地干部就头疼的问题也就没再出现,画院得以顺利落户。画家们刚到村里时生活不便,村民们还主动腾出自家的房子,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从“一说调地干部就头疼”,到“村民代表主动出面做工作”,不难看出:在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要把“好事”办好,凭的不仅是干部的热情和干劲,还要靠规范严格的决策与实施程序、科学民主的参与和监督机制来努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赢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