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新友告诉记者,这些成员都是调委会的骨干(赵黎 摄) |
位于福州路的泛海
名人广场居住着300多名外籍居民,这个居民生活方式各异、语言不通的“小联合国”里自然少不了摩擦碰撞。“有纠纷不怕,我们有‘维和大使’。”居民李志贤告诉记者,“维和大使”就是小区的涉外民事调解委员会,也是今年我市唯一一个被国家司法部认定的模范调委会。
五“大使”坐镇——成立涉外调解委
泛海名人广场是我市的外商聚居区,该小区有居民420户,其中外籍居民就有100多户多达300多人,分别来自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他们大部分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素质较高,但对中国的法律并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
2002年7月,泛海名人广场交付使用,随着业主陆续入住,业主们发现小区的配套设施与原先的承诺不一致,对物业公司的服务不满意,由此引发了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矛盾。一些居民在小区楼道口张贴布告,联名签字,甚至准备筹集资金上访。在浮山街道调解中心介入下,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事隔不久,小区又起纷争,因小区要建二期高层住宅,涉及到一期住宅的挡光问题,一些外国居民便在各自家中凉台上打出横幅以示抗议。最终还是浮山街道调解中心出面平息了矛盾。
“矛盾并不严重,只是居民不了解中国的法律,有问题没处可问,有纠纷没处调解。”蔡新友总结了“涉外纠纷”的几个特点,那就是“纠纷当事人成分复杂化、调解纠纷语言国际化、调解纠纷政策法规差异化、调解涉外纠纷政治化”。
在司法行政机关的帮助下,2003年8月,泛海名人广场成立了由5名外籍人士参加,18位居民组成的全国首家涉外民事调解委员会,调解泛海名人广场居民之间、居民与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在不违反中国法律的情况下,调委会还用英语、朝鲜语等语言制订了双方当事人都能看懂的调解书。
调解委出面——“撞车冤家”成朋友
“咣!”一次,泛海名人广场里一辆正在倒开的车撞上停靠在一旁的轿车。倒车的是约旦人尤素福,被撞伤的是韩国人金先生的车。按照韩国人的习惯,有错的一方应该深深鞠躬来表示歉意,而按照尤素福的习惯,他走上前准备拥抱以示友好。一见尤素福向自己伸出胳膊,在气头上的金先生以为对方要打架,于是和尤素福扭打在一起。金先生的七八个朋友闻讯冲下楼来,尤素福的同学们也闻讯赶来,两方人就在停车场拉开架式。小区所在的浮山派出所警员赶紧拉仗,并请来了小区涉外民事调解委员会。委员会决定派朝鲜族的李红莲出面调解。
当晚,李红莲找到金先生,劝他消消火能做些让步。异乡听到母语,金先生口气缓和了很多,他告诉李红莲,自己不是为计较修车费,只是尤素福道歉的态度让他不能接受。知道了矛盾所在,调委会把尤素福叫到调解室,一番说理解释后,尤素福拎着水果去金先生家赔礼道歉。
“听保安说,后来常常看到两人打招呼、问好,这件事后他们成了朋友。”调委会主任蔡新友说。
防患于未然——“鸡毛蒜皮”都能调
小区里几个韩国籍中学生经常打闹,多次将电梯内广告牌、楼梯里的壁纸撕掉,发现这个纠纷苗头,调委会赶紧找到学生家长,家长、学生、调委会成员坐到一起,把学生们的错误指出,把后果讲明,家长和学生当即表示今后一定改正。
一位巴基斯坦籍的小区居民想要借用附近酒店的洗手间,被酒店告知不消费就不能使用洗手间,双方争执起来,还是调委会参与解决纠纷。“小区居民把调委会当成他们在中国的法律顾问,有什么事都愿意问问我们。”蔡新友说,韩国人朴玉华要在闽江路上开一家烤肉店,拆墙装潢会不会触犯法律?烟囱怎么安装才能不引起相邻纠纷?这些问题他都来问调委会。
盛赞调解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来到中国是孤身一人,能有个语言相通、通晓法律的人给我们讲讲应该防范什么真是太好了。”韩国人金俊尚先生通过翻译告诉记者,自己在东部又购买了一处商品房,手续怎么签,转手卖掉有什么政策都是从调委会那里咨询得知的。
来中国做生意的美国人李先生有自己的法律顾问,但他还是认为社区有个调解委员会很有必要。“我们出门在外,希望能少点麻烦,平时遇见小事只要调解委员会把道理讲明,错的人道歉,对的人不会再计较。”他表示大家语言不通,如果没有调委会这个中间人做工作,小事就会演化成大事,而“调委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记者
赵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