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站门外,房子半边盖,有了姑娘不对外”,一句顺口溜足以道出当年隐珠的凄凉。十年后,隐珠经济飞黄腾达,其他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国家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如今,一串串和谐的音符唱遍
了隐珠大街小巷,迎着和煦的春风,我们走进隐珠看“和谐”。 工业致富,农民铺就小康路
“我家四口人,都在本镇企业上班,一年下来,全家总收入5万多元,收入挺客观的。”在隐珠镇一私营企业上班的刘艳告诉我们。
据了解,隐珠镇有4万人口,90%以上像刘艳一样在本镇企业当工人,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隐珠镇面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富民”战略,通过培植骨干企业、扩大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集群等措施,不断做大做强工业,壮大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短短几年里,培植起三大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大力培植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趟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镇拥有企业450多家,形成了“南有泰发,北有振华,带动全镇,遍地开花”的新格局。隐珠还成了全国最大的手推车生产基地,手推车世界市场份额占25%以上。
企业多了,用工就多,农民虽然对土地有解不开的情结,但心思却不在土地上了,据了解,全镇企业务工人员已达2.6万人,其中本镇1.6万,仅泰发集团就有职工8000多人,年发放工资近亿元,人均10000多元,隐珠镇地方财政收入的90%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均来自工业,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7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87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居青岛市十强镇(办事处)第3位。
教育给予,农民掌握新技术
在振华集团工作的一打工妹告诉我们:“厂里没有歧视我们这些外来打工者,专门成立了‘打工妹书屋’,定期举办打工妹卡拉OK比赛、时装展演、诗歌朗诵会、演讲会等,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五颜六色,我们在这里过得很开心。”
近年来,隐珠镇把育民与予民相结合,在给予农民的同时教育农民。收到了极好的成效。不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公共财政,坚持执政为民,问政于民,建立与群众互动的决策机制,使做决策、定政策的过程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过程,增强了农民群众落实政策的主动性。隐珠镇在青岛地区率先免征农业税,村干部工资由镇财政统发,成立了农民培训中心,发放征地、安置补助费和农民养老生活补助费等一系列政策,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调动了农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农民教育月和农民教育日,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技能技术、文明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了科普展览、剪纸比赛、职工篮球赛等文体活动,斥资1600万元,高标准兴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隐珠广场,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青山绿水,农民享受生态美
踏进隐珠,你会感到空气里都飘着绿:大街小巷两旁绿树葱葱,片片草坪绿意融融,在这个刚刚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的小城里,处处散发着清新。
隐珠镇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坚持逢山绿化,遇河蓄水,见缝插绿,全民造绿,加快建设“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景观宜人”的“绿色隐珠”。2004年,全镇新造林4255亩,新增城镇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到45%,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形成了沿河绿化成带,公园小区绿化成片,街道绿化成网,经济林、观光林、沿河林立体分布格局。
目前,生态正成为隐珠镇崭新的城市品牌,生态隐珠还打造出经济优势:国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兴业,这里已成了吸引外资的“强磁场”。本报记者韩军营本报通讯员于明香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