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农民变成了农民工。曾几何时,农民工一词渐渐成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关键词之一。又曾几何时,这个原本的中性词莫名其妙地被身份化和特殊化,从而具有了某种歧视性的含义。 虽然我们的政府在致力于提高农民工的地位,并出台了诸如让农民工参与到社会福利保
障体系中来的一系列政策,但我们不能否认对农民工的歧视并没有完全终止,因为这迫切需要与农民工最紧密相连的务工企业的认识提高。而青岛港就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五一”节前夕,31名农民工转为合同制工人,正式享受5项社会保险,并可以办理退休,平均工资更是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达一倍之多。农民工享受与城市普通工人相同的待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岛港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宪法层面的意义———相同劳动下的相同待遇。 其实,青岛港比那些必须用法律的高压才会懂得尊重农民工的企业要聪明得多———虽然每年为他们每人多付出近9000元,但这一措施将大大完善长效激励机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在港工作的农民承包工有干头、有奔头,更好地为港口发展做出贡献。
这不由得又让人联想起一个著名实验,霍桑实验。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G.Mayo)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来研究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在照明实验中,当把照明度调高时,工人工作效率也随之显著提高。就在当大家以为找到了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新方法时,却又得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发现,就是当把照明度调低时,工作效率竟然依然在升高。
这个实验结果一直困惑了人们许多年才得到了圆满的解释,那就是真正影响工人效率的其实并不是照明度,而是由于参与实验的工人们感受到了关注,认为自己受到了重视,因此,即使调低了照明度,他们仍然干劲十足。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许会对农民工的问题有一个新的理解。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农民工,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待遇,看似是为企业增加了负担,其实是尊重了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立志于做基业长青企业的真正眼光之所在。也只有真正让农民工获得他们所应得的,才能让企业获得自己所要的。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不如学学青岛港,先将农民工这个称呼摘掉,让农民工真正变为工人。这也许正是一个企业从一个简单的工厂进化为一个制度健全,以人为本,具备可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的真正标志。 本报记者戚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