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荡漾,吹绿了城市乡村、大街小巷。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弘扬“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建设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和谐青岛,正成为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
。
正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今年3月做客人民网时所说:“和谐是青岛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经过我们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定会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活力城市彰显和谐发展魅力
2004年11月,青岛荣获“2004CCTV中国经济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并获得企业家满意奖。
GDP总值和人均GDP指标,并不是活力城市的最主要标准,“活力”就是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这是组委会专家对活力城市的共识。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青岛实际,集中精力抓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三件大事”,大力发展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建设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着力打造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带动了全市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在第一轮生产力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青岛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突出抓好循环经济、集群发展、集约经营、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财源经济、就业经济、富民经济、品牌经济等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明确提出:要抓住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关键环节,围绕“五个重点”强化科研攻关,集聚优势资源向“五个重点”倾斜,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和谐社会,富民优先。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群众的尽快富裕,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等一
系列文件,民营经济发展呈快速膨胀态势,民营企业已成为诸多行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并带动形成了20多个产业板块、6600多家配套企业。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水电、公路、文化、卫生、金融等领域将更多地出现民营企业。
“青岛既是一个滨海旅游城市,又是一个港口城市和工业城市;既要发展重化工业,又要建设生态城市,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是市委、市政府为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束缚确立的又一重要发展思路。2004年,创建文明城市、生态市、迎接2008年奥帆赛动员大会召开,《青岛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生态市建设进入崭新阶段。胶南市宁舍8亿元收益,不丢一片湿地,这是我市创建美好生态家园的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正确选择。
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公平
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提供公平机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集中财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重点问题,将财政支出的重点向社会保障倾斜,向“三农”倾斜,向公共服务设施倾斜,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加大扶贫济困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让每一个群众从身边的变化中,感受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于是,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纷纷制定出台———
从2003年开始,崂山区在全省率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已在全市推开,已有385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89.4%。
去年,全市发放养老金42.5亿元,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已达100万人以上。原由企业负担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水价、物价、电价及房租补贴(简称“四项补贴”),全部纳入财政负担。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使全市30多万农民受益。
去年,全市拨付促进就业资金1.52亿元,新开发政策扶持性岗位2.1万个,公益性岗位存量达1万多个,帮助3.4万人实现了再就业,连续3年就业增速高于失业增速。今年,在促进就业资金中新增了95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渐完善,我市城市低保人均补差额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2004年,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820元,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30元,维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今年全市还增加了971万元低保支出,将低于农村平均生活水平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享受全额救济。
制定出台了《市直部门单位和党政干部帮扶经济欠发达镇和贫困村庄的意见》,投入700万元扶贫资金,共确定60个市直部门单位对22个经济欠发达镇和60个贫困村庄进行对口帮扶。
每年集中力量解决“南北差距”的若干突出问题,公用事业项目的布局和投入要加大向北部倾斜的力度,并提出“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青岛城市南北差距得到根本扭转”的目标。
根据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稳定住房价格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通知》,严格控制高档住房用地供应,今年和明年各从土地储备中拿出1000亩用于建设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
2003、2004年连续两年的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都是实实在在的30条惠农政策。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其中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安定有序营造平安和谐环境
老百姓常说,“平安是福”。
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平安青岛”的意见》及26个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创建“平安青岛”的工作思路,并将其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纳入全市总体工作部署。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平安创建的成果已经显现:2004年市权威部门开展的“公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显示,市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了95.6%,连续两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市统计局对100家来青企业抽样调查,评价最好的是社会治安,比这些企业原所在地高出9个百分点。许多在青投资的外商认为,青岛的投资环境一流,治安环境一流。
信访工作与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一直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市委、市政府先后近20次听取信访工作汇报或专题研究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制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的工作意见》,每月由两位市委常委或副市长专门接待来访群众,直接研究、协调、督办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进一步落实市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制、市级领导包案责任制和保稳定促发展“联系点”制度,全市排查的重点信访问题,全部由市级领导包案接待处理,研究结服。2004年,市、区(市)两级党政领导共接待群众来访1760起,解决了一大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社情民意渠道,2004年以来,围绕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诉求协调机制,全市积极
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黄岛畅通“三个绿色通道”、胶南法院审判调解、胶州维护稳定“三五三”工作法等创新举措,构筑起基层创安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通过开展市民月、“三访谈”、市民议事厅等活动,坚持问政于民、听政于民、议政于民,畅通了一条体察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绿色通道”。“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已经成为我市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大品牌。两届市民月,共收到市民计策建议两万余件,几千条市民建议被采纳,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举措。
我市还建立了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公开听证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中小学学费调整、公交车和出租车票价调整、城市供水价格调整、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等全都举行市民听证会。关系青岛长远发展的一些重大项目,如汇泉湾广场改造、东西快速路二期工程、滨海步行道、青岛大剧院选址等,也都实行规划批前、批后公示,听取市民意见,使之更加符合民意。
夯实基层稳固和谐社会基础
4月29日,四方区海琴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四方区首届邻居节正式启动。
“说实话,如果没有邻居节,我一般不会主动去提醒邻居收衣服”,“有了邻居节,关心邻里成了分内的事”,“远亲不如近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请从关心自己的邻居开始”……一句句真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四方区社区居民的肺腑之言,也成为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夯实基层,稳固基础,始终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年初,市委常委会确定2005年为全市基层建设年,并出台了《关于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意见》,重点是加强社区村庄、机关处室和企业家队伍建设。4月29日,包括12名副局级干部在内的153名处级以上干部,奔赴农村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
在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又明确提出“要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当前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切实抓紧抓好。”目前,全市第一批110个单位、54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10万多名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个繁荣、平安、文明的青岛,一个日益和谐的社会,正昭示着青岛这座城市更加美好的未来。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