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话要说,还有多少泪要流,二师、三师、四师,几千位青岛内蒙古知青,几千个欲说还休的故事……期待着,本月28日(星期六)下午2点,一起在青岛日报报业集团
阳光大厅(太平路33号),共同回忆当年的生活,昂扬我们永不消逝的情感。热线电话88888255、82814180。    以下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陆续接到的有关内蒙古知青的信,因为篇幅所限,只能节选其中部分以飨读者。读着它们,或者我们知青的情,会不知不觉从心里面渗出来,飘逸在空中。
   
乌拉山下的纪念碑
   ○刘敏
   猴年岁未,老公和战友驾车风尘仆仆从内蒙出差回来,满脸洋溢着兴奋。这次带回来的礼物是冰天雪地里拍的“北国风光”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在“乌拉山发电厂”拍的“兵团战士壮志凌云的纪念碑”照片,使我爱不释手。
   三十五年前我和老公响应祖国的号召,离开山水秀丽的青岛,奔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支援边疆建设,当时被分配到“乌拉山180发电厂”。我们在一片穷山恶水上,安营扎寨、白手起家,每天扛着镐头、铁锨、推着小车和筐子,挖地基、推土、搬石头、盖厂房,在这片荒草乱石岗上,建起了一片片厂房和八十米高的大烟囱、几十米高的水塔,耸立在乌拉山下。而我们为此付出的,则是自己的青春年华。
   随着年代的变迁和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电厂已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花园式”企业。令人欣慰、更感人肺腑的是,电厂在2002年建成了这座雄伟的纪念碑,醒目的碑文上刻着“拓荒创业、青春永驻”,献给初建电厂的所有兵团战士。碑文上刻满了所有兵团战士的名字。
   纪念碑是今天我们得到最好的回报和精神桂冠。它记载着历史的年轮,记录着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刻骨友情,它是一座劳苦功高的丰碑,它将永远弘扬着兵团精神———“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和敬业”,它将启迪着乌拉山人奋发图强,它使我们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