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一个名词越叫越响,一种发展模式日益引人关注:循环经济。城阳区正成为青岛循环经济的亮点,令人瞩目。
城阳区环保局副局长李清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它既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青岛循环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循环经济
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最佳发展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它推崇3R生产方式。以最低的资源投入,达到最高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促进废物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的实现。
而对于城阳区来说,经济发展越快,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就越强。如果采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模式,必然造成发展越快,破坏越大,而城阳区人均耕地不足0.2亩,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如果任由生态破坏,很快就会“入不敷出”,严重阻碍全区经济建设的速度。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成为城阳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二”选择。
步入“循环”之径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是循环经济3R原则中减量化原则的具体体现,能够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由“末端治理”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目前在城阳区,有3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两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循环经济引人入胜的魅力,在诸个环节都令人信服:青岛美高集团公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节约用水70%,减少煤炭1200吨,减少硫酸使用量320吨,年增加经济效益500万元;青岛第四毛巾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节约用水72%,减少COD排放20吨、二氧化硫排放30吨,年增加经济效益320万元……2005年,城阳区计划继续开展6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这种保障来自机制、环境多方面的要素。去年,城阳区政府在48个部门中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经过半年试运行,顺利通过了北京环境认证中心审核。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形成了政府全员动员、人人参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全区已有30多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使企业摆脱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推行“小循环”培育资源循环型企业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细胞工程。城阳区近几年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了一批资源循环型工程,示范作用鲜明。
青岛金合养殖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的沼气发电工程,是一项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将养殖废弃物变成清洁能源,年产沼气11.68万立方;利用沼气发电18.68万千瓦/小时,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又解决了环境污染;投资240万元建设了4处秸秆气化站,将秸秆变成清洁能源,热能利用效率提高四倍以上,能够满足600户居民生活用气,其成本相当于天然气的一半。
青岛绿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的废旧橡胶轮胎的综合利用工程,采用先进和橡胶粉常温粉碎技术,实现循环生产,无二次污染,年可处理废旧橡胶轮胎8000吨,生产10-80目橡胶粉5000吨,可实现销售收入1400余万元。
青岛山水水泥集团是城阳区引进的大型水泥企业,年产水泥200万吨,该企业2002年与青岛钢厂进行合作利用钢渣做原材料生产水泥,年可利用钢渣60万吨,2002年又与青岛红星化工厂进行合作,研究利用铬渣生产水泥,该项目正在实验中,如果实验成功每年可消化10万吨的铬渣……探索“大、中循环”推动区域循环经济起飞
“大循环”和“中循环”是循环经济在更大的区域内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形式,其表现形式分别是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
目前,城阳区和市北区一起,成为青岛率先规划建设循环经济规划工业园的区域。按照上级要求,城阳区的两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青岛出口加工区、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已开始着手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全市风气之先。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城阳区又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全市率先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已向国家环保总局递交申请报告,规划编制正在启动,大纲已经完成。
对此,李清林压抑不住兴奋的心情,他认为,城阳区目前的综合经济实力已位居全省各县市之首,针对环境“底子”不足的现状,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区域内资源、废物的“大循环”,将对城阳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李清林用总体目标的具体量化,来诠释对“大循环”前景的信心。5年内,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两个生态工业园和两个生态农业示范园,提高资源利用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用10年时间,依托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城阳区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城阳区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