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带着4个月大的女儿刚刚在上海过完五一长假的和晶,被《实话实说》急电召回北京,就此结束了长达半年“休养生息”的状态。一转眼又是两周,同事们忽然发觉,“和晶好像变了一个人。”
几天前的一个中午,记者拨通了和晶的电话,刚刚和家人吃完午饭的她说:“和你约在这个时间实在是没办法,昨晚
在组里讨论选题弄到很晚,早上宝宝六七点就醒了,我得给她喂奶,还得陪她玩一会儿,好在她还要睡个‘回笼觉’,我也跟着赶快睡会儿,所以只有这会儿有空了。”
和晶:快人快语新岗位
记者:五一长假里看见你和崔永元搭档主持了7天的《小崔说事》,重新拿话筒紧张吗?
和晶:紧张。但和当年初入行时的紧张不同。当时的紧张是因为对自己在意,但现在是想着不要把别人的事情弄砸。
记者:提前上了7天班,是不是在家里待了半年觉得闷了?
和晶:不是,这半年我觉得特别享受,我从不把工作和生活绝对地对立起来,尤其是做我们这行,生活的阅历其实是一种涵养的过程,我还是非常乐在其中。
记者:阿忆离开的原因,是他“围绕收视率说话,将娱乐性放在首位”的节目制作理念与《实话实说》的定位存在分歧。现在你回来,还是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准备怎么办?
和晶:我觉得就是重回“小崔时代”,“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一直是一个用功的集体,可以用半年去准备一个选题,也可以两天两夜不睡觉录一档节目。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有责任的人,愿意为这个社会理性地贡献自己的想法。就是因为内心有这样的抱负,我们在策划会上才会蹦出“我们是深入海底捞取贴近生活的故事,但又浮出海面寻找思想的启蒙”这样的话。也许有些人听了会觉得“酸”,但我们就是这样,但也不会因为这样就不食人间烟火。
你说的收视率和娱乐性的因素当然要考虑,同类节目的竞争因素也要考虑。其实这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但我们依然坚持我们的原则,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在你无法左右大环境的时候,不要把它作为你推卸责任的借口。
记者:这样的想法当然非常好,但如果面对收视率走低,真的没有一点压力?
和晶:我们怎么会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早就想过了,小崔在生病前那段时间就一直处在这样的挣扎当中———到底是用劲爆的内容去刺激收视率,还是继续坚持我们的原则。我接手后这种挣扎依然存在,你留意的话会发现,那段时间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选题,其中有许多以前不会做的选题。我们很仔细地观察收视率,你会发现在同一期节目里,收视曲线的起落都很厉害,一旦进入猎奇性的话题,就马上上去,而一旦进入人性层面的讨论,就立刻下来,说明观众没有耐心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种刺激就像吸毒一样,你要不断加大剂量,2克、3克、4克……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给不了这个剂量。所以,最后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当然是给自己增加难度,因为很多门等于是自己把自己关死了。
记者:既然是这么难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回来吃这个苦?
和晶:我走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会回来,但既然回来了,就会回到我们当初所坚持的主张上去,不再摇移,现在大家已经重新达成一个价值判断的共识。因为休息了一段时间,我的心境可能会与原来不同,但我觉得自己肯定比原来更有力量了。
记者:这些年围绕《实话实说》的纷纷扰扰不少,几乎都是围绕你们几个主持人,重新回来就是重新面对压力,不害怕?
和晶:有人说我们这是在炒作,其实我觉得这是因为某些媒体根本不关心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今天说的这些关于做节目的理念,你在以前的新闻报道里看不到,你说这是为什么?真相有时候很奇怪,真实发生的那一部分,往往并没有机会让公众知道,至少关于《实话实说》的许多真相是这样。我常常会接到媒体这样的电话,只问我一句话,他们要的那句,这样一来他们编好的故事就有了“台词”,其实就是一个套,等着我往套里钻。
因为孩子,我变了
如今“美妞”已经4个月大,是个18斤重的小胖家伙,爱笑,也会哼哼,除了不会开口说话,还挺能传情达意的。和晶看在眼里,挺得意女儿早早就显露出来的个性:“她的主动性特别强,很有活力,还不太会爬,但已经特别想走路了。”她说自己每天的功课除了喂奶,就是陪着小家伙做游戏、做操,女儿最喜欢的“项目”就是被举在空中晃来晃去,“我干脆就拿她锻炼吧。”和晶说。
为了女儿,原来夜猫子型的生物钟被改变了,特别爱跟朋友聊天的习惯也不得不改,其实,连和晶自己也没想到,随女儿而来的改变还远远不只这些……
改变1:学会说“谢谢”
和晶说家里多了个成员,原来的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了,最大的感受是自我的矜持度大大降低,不得不去求助别人,而以前的她很少开口要求别人的帮助。“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别人对你的帮助是如何慷慨,那会让你顿生感激之心。”和晶说。
随着改变的还有表达方式:“我原来对人对己都很苛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要在,不说出来也一样,但现在我彻底改变了。比如心里有感谢,我以前比较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直觉,只要心里有就行了,说不说都一样,但现在我会说出来,否则别人就永远都不知道。这是女儿给我的‘教训’。”
改变2:对人对己心慈“口”软
和晶说,组里同事说她改变大的确事出有因:“如果一定要说不同,就是我的情感饱和度不同了,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了。以前是不愿意表达,对自己,对别人都很苛刻。我自己的事情要是做得不够完美,就会郁闷很久。对别人也是,特别不能原谅别人的错误。”比如会开到一半,谁要是说句跟选题无关的话,她就会毫不留情来句“到一边儿晾着去”,谁要是工作中稍有懈怠,她就特别受不了,逮着机会就要挤兑上几句。“就是言语里的刺特别多。现在的我,对工作的热情没有改变,但说别人的时候会考虑场合,对自己,也更懂得要‘顺其自然’。很多人对人生都有很具体的设计,但我没有,就像当初走的时候,也没想到现在会回来继续主持,一切都顺其自然吧。”
改变3:更懂得“体恤”观众
回来工作两周,也进棚试录了几期节目,和晶说聚光灯下最深刻的感觉是“不再坚强”:“对一个话题的处理,原来的我非常倾向于理性分析,而且往往从我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嘉宾的追问会很密。但现在我会由着他说,用心去体验他的感受,体会他的情绪。”
“我不再用聪明不聪明把人分类,尽管在获得的知识上有多有少,但在人性方面,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我原来不这样认为。”和晶说。以前谈到节目的策划宗旨,常常会用到“人文关怀”这个词,但现在的和晶觉得这种提法并不合适:“这样说好像我们天然地站在一个比嘉宾和观众更高的位置,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比观众弱小。”
和晶说,和以前相比,自己的内心更开放了,以前在采访中听到一个故事,我会像手术刀那样解剖原因、背景,而现在的我会更用心去体会对方在叙述过程中的感受。我也会更有耐心去揣测他的想法。我女儿还不会说话,我就得用心去体会。对一个婴儿都能这样,对观众就更能做到了。(记者
邱俪华)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