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前段时间景点门票竞相涨价问题,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开刹景点涨价风。这个举措虽来的有些滞后,存在“马后炮”的嫌疑,但毕竟是要决心“整风”了。但笔者认为,能否让“刹价”行之有效,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眼光和魄力,有关部门是否作为、如何作为。特别在以旅游为经济支柱的地区,一个景
区的门票却犹如整座城市的门槛,越低越能吸引游客,积聚人气,拉动消费,增加财税,促进发展。
很多在五一期间涨价的景区并未因此捞到好处。景区变成“惊区”,游客变成“过客”,他们纷纷“用脚投票”、“到此不游”,导致了“门票涨上来、收入减下去”的窘境(相关报道详见5月18日《青岛晚报》18版)。景区被市场重重地扇了耳光。这一耳光都扇在了谁的脸上呢?
首先是景区的直接管理者———门票涨价的始作俑者。他们“占山为王”,所谓“稀缺资源,资金不足”都不过是涨价的借口。但游客也有自己的对策,我接着上车走人回家猫着去!
其次是地方政府及其旅游主管部门。该涨与不该涨的门票,全都一个劲地往上涨。他们想这超过50%的涨价“还不到游客所有出行费用的5%,该不会对游客造成出行压力吧。”但结果证明他们算错了账。
门票涨价不是孤立的,它牵扯到一本完整的账,值得地方政府深思。先举例说说杭州西湖的“免票”账:据杭州市园文局测算,西湖沿湖公园免票加上加大保安投入,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门票损失和增加的投入一年约为6000万元。但免票带来大量游客,据杭州“假日办”的数据,今年5月1日至6日,到杭州的游客比去年递增20%;猛增的人流又带来了商机,目前西湖景区内的商业网点每年能产生5000万的收益;另外,外地游客在杭州逗留时间也相应延长了1天,住宿、购物、交通、饮食等花销也都相应增加。细细一算,这是一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聪明账”。
景点和旅游部门当然不会对这本“大账”感兴趣,而是一味去追求门票那点蝇头小利。但地方政府却该明白大局观念、整体经济、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不能跟景点一样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景点涨价,说到底是“芝麻”和“西瓜”间的博弈。而政府这时不该袖手旁观不作为,当严厉制止门票高涨这种急功近利、竭泽而鱼的行为。这样才能实现本地旅游产业和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对地区经济的全面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