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春暖风轻的五月,漫步北部新城区城阳,处处可以品味到天蓝、地绿、城美、人和的气息……继获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示范区”等一系列“重量级”奖项后,城阳区又在区城中心启动了一项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外环境改造为重点的行动———“满园春
色”。这是城阳区实施“六大工程”,全方位构建“和谐城阳”的一个生动剪影。
近年来,城阳区的GDP、财税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几项经济指标每年增幅均超过20%。面对成绩,城阳区的决策者们没有盲目乐观,他们认为,发展不仅要体现在“金色”GDP上,更要体现在“绿色”GDP上。而实施“六大工程”,构建“和谐城阳”取得的突出成效,是对这一发展理念的最佳注解。
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促进和谐。通过“唱响区歌、践行誓言”,使“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城阳人精神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城阳通过率先在部分党政机关中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每年引进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等措施,打造出了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执政能力强的公务员队伍,一支真抓实干、勤奋敬业的农村干部队伍,一支勇于开拓、诚信经营的企业家队伍,一支技能精湛、治业严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实施环境建设工程带动和谐。城阳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把保护环境、创造环境、优化环境作为抓经济、促和谐的根本切入点,不断加强“硬、软、外、内”四大环境建设。投入资金36亿元,实施了环境综合大整治、“三绿”工程(绿林、绿地、绿带),使城区、郊区、山区呈现出平面与立体相结合,树、花、草相间的绿化新格局。目前,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城区人均占有绿地达到33.6平方米。全面整治污染企业,对有污染的项目一概拒绝引进。目前,城阳已经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正在积极争创ISO14000国家示范区。
实施“平安城阳”创建工程保证和谐。没有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城阳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稳定责任制,全力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集综治、信访、司法、矛盾调处中心于一体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的建设,以及信息预警、定期排查、联动联调、应急处置四项工作机制的完善,使基层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能力显著提升。在企业推广安装自动防劫报警系统,在社区推广安装录像监控系统,实现与公安机关报警联网,年内将使全区8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50%以上的社区达到科技防范标准。通过开展涉法积案百日攻坚、百案质量评查等系列活动,从源头上建立健全预防机制,确保涉法信访总量的明显减少,实现涉法信访秩序的明显好转。
实施社会管理工程营造和谐。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深入推进居(村)“两公开、一监督”,完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新机制。按照“教育观念高层次、教育设施高水平、运行机制高效率、人才培养高质量”的思路,加快教育现代化品牌打造。整合卫生资源,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就医和保健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创新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群众、村集体、区和街道6:6:3:3投保比例组织群众参保。目前,全区已有20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5万多名农民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全区参保人数已达33.5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4.5%。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阳逐步建立。
实施爱民、抚民、安民、富民工程维护和谐。城阳区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始终带着真挚的感情为群众谋利益,领着群众走、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富,让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中得到更多实惠。开展“万棵樱桃连民心”、“千户扶贫济困”、“白内障患者光明康复”、“残疾人安居”和“三帮一”等帮扶工程,每年使300户以上贫困家庭脱贫,为160户以上贫困残疾人修建房屋,为1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80名以上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上岗就业。另外,该区先后举办了樱桃山会、蛤蜊节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节会,积极引导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业、观光旅游业和历史文化旅游业以及以时令干鲜水果、时令花卉、时令海鲜为主要特色、以绿色工厂为代表的精品农业,使当地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增加。
实施“凝聚力工程”引领和谐。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和大力实施“创红旗支部,树党员形象”工程,使党员更好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组织、服务和团结群众的作用,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个区连续三年开展全民大教育活动,并建立起了以区级领导联系村、区直单位包村、街道干部宣讲访谈、村级党员干部联户、村情报告“五项工作制度”为内容的全民大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在全区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的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网络。(本报记者钱卓本报通讯员徐显玉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