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19日电(赵仁伟、张青)由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光敏教授课题组承担的山东省和国家863项目“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近日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主持的技术鉴定。专家介绍,课题组育成的高产、耐盐、抗旱小麦品种山融3号等一系列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课题
组将基础研究与育种实践紧密结合,创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种质,并育成三个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系)。其中的高产、耐盐、抗旱品种山融3号2004年通过山东省新品种审定,推广面积20多万亩;高产新品系山融1号(已通过专家测产验收,亩产650公斤以上)和抗旱新品系山融2号正在参加山东省区域试验;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已将杂种中新的优质HMW-GS基因成功转移到目前推广的栽培品种中,获得多个新品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贾继增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对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础研究及育种实践中均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其中有关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在小麦体细胞杂种基因组遗传规律的研究,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创建耐盐、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种质及新品种,是一项重要突破,总体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其进行品质和抗性的遗传改良是关系到我国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及人口健康的重要任务。经过长期的栽培和选育,小麦的遗传资源已经十分狭窄,急需引入异源目标基因。小麦的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由于转移的外源染色体片段较大而带来控制不利性状基因连锁的问题,因而限制了远缘杂种在小麦育种中更为有效的应用,而基因工程育种由于安全性的争议等还未批准进入市场,急需发展新的生物技术育种途径。
小麦体细胞杂交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常规育种不能转移的远缘目标基因及胞质基因,并且具有生物安全性。国内外曾经有多家实验室尝试研究这方面技术,结果均不理想。山东大学夏光敏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从小麦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机制,麦体细胞杂种及后代的遗传规律和基因组特征,小麦体细胞杂种抗逆、优质的功能基因组和小麦优质新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几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已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并且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完)
责任编辑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