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采访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问到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中,想像力丰富的有几个,结果张之路和我说了半天不同艺术虚构的区别———感觉像在听中学的语文课,不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嘛。最后,他也没回答我的问题。 罗琳的小魔法师已经要出第六部了,孩子们都在翘首以待
。不光是孩子,我周围的朋友中,珍藏《哈里·波特》、《魔戒》的大有人在。但没听说有哪个人喜欢中国作家的科幻作品,虽然我们也有年销量上百万册的儿童文学作家,但这么多畅销书作家,怎么就没一个能带给我们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呢? 中国作家们别不承认自己没想像力,看看我们的年青人都在吸收什么营养吧。从郭敬明的《幻城》,到网络上最流行的各类玄幻小说,几乎所有的想像,其框架结构都传承于西方神话体系,什么精灵、人类、矮人、魔法师,大概这些作者都是看着魔戒或是玩《英雄传说》长大的吧。间或带有东方色彩的,也会在其中轻易地发现日本动漫的印记。没有几个年轻人会去重构西游故事,封神演义,如果说有什么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只剩下了武侠小说。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去影响我们年青的一代,哪怕他的书能卖上一百万。
思来想去,没想像力真不应该怪我们的作家们。不仅是儿童文学,大概中国人最喜欢看的文学就是那些人情世故。最起码,这些作品改编成电视剧都是最受欢迎。在中国作家身上,很少有西方浪漫主义那种单纯而又崇高的因子。我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语文课本就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不感冒,所选的课文中,带浪漫色彩的印象中也就是高尔基的《海燕》,剩下的就全是关于鲁迅那阴冷的回忆了。
也许写浪漫的东西会被视为幼稚吧,毕竟在这个重视人情世故的社会中作家们是不愿意背上幼稚这个名号的———就是写儿童文学,也要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但这种现实的结果,就是让王蒙很奇怪的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该幼稚的时候不幼稚”呢?
也难怪,韩寒出名的时候还在高中,郭敬明多大我不清楚,但他也很年轻。按照王蒙的理解,在这个年纪,这帮屁大点儿的孩子应该除了早恋其它什么都不知道才对。但事实是,现在的孩子想不早点懂事都难,电视里演的、书上看的、父母讲的、平时接触的,都是那些成熟的事。大人们习以为常并津津乐道,时间长了,孩子们也就明白个八九不离十了。到了他们的作品中,不也就是这些事了吗。
少年老成是老人们最常用来称赞年青人的一句话,王蒙其实是不应该奇怪的。如果他奇怪,那应该奇怪他当年那些想像力,现在还有几个作家有呢? □赵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