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陈芳、郭久辉、姚玉洁
在一片反对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声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各地要坚持既有利于增加社会效益、环境效
益,又兼顾补偿服务成本和资源价值的原则,
保持门票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现实中,门票率先涨价的景区遭遇了人们预想中的尴尬:游客“用脚投票”“到此不游”,门票涨价收益减少。有学者指出,“涨”与“不涨”实际上反映出管理者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观的问题。
少林寺:游客“望景却步”
在少林寺和社会各界的反对下,嵩山少林景区门票涨价从五一黄金周前推迟到黄金周后。5月10日是门票涨价第一天,往日爆满的停车场一下子显得空旷了许多,几十辆电瓶车懒散地停在路边待客。景区内稀疏的游客与几天前黄金周时摩肩接踵的场面形成强烈反差。停车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有不少开小汽车来的游人,一得知门票涨价,就立即开车掉头走了。
两位来自洛阳的游客告诉记者,他们同车30余人一路颠簸,到门口一看票价涨到100元,大家车都没下,就转而去游览中岳庙等别的景点了,全车只有他们两个人下车买票游览少林景区。
下午5点记者离开景区时,景区全天接待游客不足1500人。与五一黄金周期间的日均近3万人对比相差悬殊,与门票涨价前的5月9日相比,也少了一半。据景区售票处统计,调价后的第一周总共接待游客近1.6万人,日均2200人,比涨价前的5月9日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少林景区的旅游者,散客占七成,旅游团队占三成。此次门票涨价针对的是散客,对预订门票的国内旅游团队,要到6月份才实行新的门票价格,国际旅游团队则要延迟到8月份才执行新票价。因此,这次涨价后的游客减少量,还未到“谷底”。
一位导游说,涨价以后,有的景点变成了过路点,游客停留时间缩短,与之相关的住宿、交通服务、餐饮等环节的利润也都大大减少。
花果山:黄金周里旅行社放“大假”
江苏省连云港花果山是国家4A级景区,因一部《西游记》闻名遐迩。“五一”前夕,花果山景区门票从60元涨至100元,涨幅高达三分之二。当地42家旅行社联名上书市政府、旅游局和物价局,反对景区盲目跟风涨价,称涨价将使游客锐减,损害旅游业健康发展。
按照连云港市旅游局和景区提供的数据,“五一”期间花果山累计接待游客22.45万人次,同比增长43.08%。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旅行社感受到的“寒流”,不少旅行社在本该有好生意的“黄金周”里却放起了“大假”。
国泰旅行社去年“五一”接待了约1000人,今年骤降至200多人;“如意行”去年接待700多人,今年投入是去年的两倍,却只接待了500多人;“华裕观光”更是从去年的七八百人,一下子门庭冷落到没有一个团队!
世纪商务旅行社总经理王凤说:“‘五一’前已经定好的3个团,因为门票涨价都取消了。去年是我们找不到宾馆,今年是宾馆追着我们问要不要房。”
一些自驾游旅客表示:“一路颠簸地开车来了,能不进去吗?但这么高的票价,下次肯定不来了!”如意行旅行社总经理袁苏平说:“大部分散客并不知道景区涨价,他们又不可能因为涨了几十块钱而白跑一趟不进去;相反,团队游看的是旅行社的总报价,跟以往的报价以及其他线路的报价一比较,他们就不会选择涨价景区了。”
“算盘”应该怎么打?
涨价“算盘”到底拨得合算不合算?“涨”与“不涨”的对比非常鲜明,也耐人寻味。
贵州等省份明确表示不“跟风”涨价,游客自然把“选票”投给了这些地方。据贵州省假日办最新统计:“五一黄金周”期间全省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6万余人,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仅前四天,贵阳火车站每天就至少迎来80个旅游团,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形成了贵州旅游“井喷”现象。
同样,“免费西湖”不但没有拉杭州旅游收入的“后腿”,反而成了杭州旅游优化环境的一张“名片”,给餐饮、住宿、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西湖免票前的200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为294亿元,而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已突破了400亿元。杭州市假日办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527.5万人次,同比增长16.6%。
世界遗产问题研究专家谢凝高教授认为,一些名胜景区近期竞相涨价,反映了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者对景区功能的偏颇认识,这是一个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观的问题。他说:“不理性地涨价,可能会导致客源流失,进而影响到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整个消费链条,最终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对消费者而言,当你的收费超过他的心理承受力之时,再好的地方他也会说‘不’。”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李迪华老师认为,旅游业关联度极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旅游市场中,门票收入的分量越来越低,相关的吃、住、行、娱、购、游等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我国则正好相反。目前我国正处在旅游市场的培育阶段,过高的门票将迫使游客“用脚投票”,最终影响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教授、日本国际观光学会会员德村志成认为:“旅游资源是公共资源,经营者只是受委托管理,现在缺乏相应的权力约束,他们享受了景区这个稀缺资源的垄断收益。这就造成许多景区的发展思路,不是‘可持续’的,而是经济至上,急功近利的,认为门票收得越多越好,涨得越快越好。”
专家们认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构成了景区资源的整体效益。景区的门槛越低,人们感受文明、陶冶情操的机会就越多,这就自然带动了消费,人旺财旺,各行业的收入及政府税收都会增加,增加的经济收益一部分“反哺”到“硬”“软”环境的治理上,就会造就一个旅游业良性发展态势,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完)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