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展示出区域内日益融合的大趋势。图为已建成的滨海公路胶南段(傅学军 摄)
编者按
日前,来自国内数所
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十多名专家齐聚济南,对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承担设计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送审稿)进行评审论证。据悉,该规划将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审批。
战略定位:
比肩珠三角、长三角
●半岛城市群要成长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增长极之一
●青岛“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确定,青岛城市区将构建圈层组团式发展结构
●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双中心”,济南市城市区将建设综合性服务经济与文化中心,烟台为区域副中心,将建设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区域中心
●半岛城市群制造业产业带将以“T”型构架展开,并确立了“三核先导”的“六大产业集聚带”
●邹平县首次被纳入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
《规划》(送审稿)提出未来半岛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即: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规划范围:
首次扩大“阵容”
《规划》(送审稿)中有关规划范围的内容有了变化,除了从前的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外,首次扩大“阵容”,将滨州市的邹平县纳入到规划范围之内,总规划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比过去的规划扩大了0.1万平方公里,总规划区域内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
有关专家称,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应该纳入到半岛城市群的总体规划中,这完全体现了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概念,上升到一个完全在区域功能上寻求合作和突破的概念。
发展框架:
三个城市联合区
《规划》(送审稿)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并最终发展为三个联合城市区。六个核心城市节点中的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间发展结构上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青岛-威海-烟台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半岛区域城市发展次轴,形成区域内部密集分布的多条城市聚合带和空间紧密联系的济南-淄博-潍坊-东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三个联合城市区。
产业构架:
“T型”制造业轴线
《规划》(送审稿)指出,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总的来说体现在两个主要联系方向上:胶济铁路沿线和沿海产业带沿线。胶济铁路沿线包括了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沿海产业带沿线包括了日照、青岛、威海和烟台。
这两条交通和产业相对集中的沿线,一条东西向,一条南北向,集聚了山东半岛绝大多数的产业。胶济铁路沿线多集中了石化、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这样的传统产业,而沿海产业带沿线则集中了汽车制造、海洋化工、新材料这样的外向型现代制造业。通过两条沿线上产业的发展,打造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制造业轴线,提升半岛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竞争力,成为参与日韩产业协作的主体。
具体发展规划分为两条主线,其中之一是胶济铁路沿线:充分发挥其历史上已有的工业经济优势,吸引日韩产业,同时积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建立优势产业。胶济铁路沿线制造业相对集中,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强,发展后劲足,要进一步把制造业特别是战略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要以四大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各类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积极吸引机械装备、运输设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项目进入规划园区布点,使之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业产业带。
另一条主线是沿海产业带沿线: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面向日韩产业协作区的最前沿地带。该沿线应该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对外开放经验、海洋资源等优势,以青岛—烟台—威海的滨海产业带为核心,带动3000公里海岸线上的十几个大中小城市,形成以沿海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相连接的现代化组团式城市带,建成以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及半岛城市群面向日韩产业协作区的前沿制造业核心地带。
产业模式:
六大产业集聚带
1.东营—淄博石化和医药产业带
围绕胜利油田、齐鲁石化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集中布局和发展有机石化、精细化工、通用合成树脂的深度加工和医药、医疗器械等系列产品,完善产业配套,并进一步在区域范围内带动石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2.济南电子信息产业带
依托齐鲁软件园,发展以微电子、光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为基础,计算机、通信产品和软件产品为主导,信息应用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时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对于其它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持作用,从而增加其它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为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3.青岛—日照家电制造产业带
继续发挥青岛家电产业在本行业的优势,通过打造品牌企业,提高本区域在山东半岛的影响力,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相关产业来此集聚。日照在完善家电配套产业的同时,也应该逐渐培育出自己的家电品牌,从而形成山东半岛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带。
4.烟台—威海汽车制造产业带
专业配套园为重点,积极吸引日韩汽车企业的产业转移,并充分发挥汽车制造业对于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发展以整车制造为核心,配套产业相对集聚,相关产业充分支持和基础设施高度完善的产业发展带。
5.潍坊—即墨纺织服装产业带
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改变区域产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完善区域发展的外部创新环境,引导地方产业链与国际服装产业链的衔接,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区域在全球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
6.日照—青岛—威海—烟台海洋产业带
发展海水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搞好水产品精加工;强化青岛集装箱干线港的地位,提高烟台、日照等港口综合发展水平;以海洋综合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开发和海洋精细化工制品;开发建设以青岛、烟台、威海为重点的滨海及海岛特色旅游带;积极发展青岛等缺水城市的海水利用技术。
职能定位:
八城市各有侧重
青岛:山东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头城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并且具有强大科研实力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
济南:山东的政治、文化、科研教育中心,山东中西部以及省际区域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
烟台: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区域中心,环渤海咽喉地带的海陆交通枢纽,也是中韩经贸交通的前沿门户。
淄博: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以石化和医药为主体的半岛制造业生产基地。
潍坊:以海洋化工、机械、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综合性制造业城市,连接山东半岛与鲁中、鲁西的交通枢纽。
东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专业化石油、机械工业城市,连接山东半岛与鲁中、鲁西的交通枢纽。
威海: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发达的生态化海滨旅游城市,中韩经贸交流的前沿门户。
日照:独具魅力的海滨生态旅游城市,以临港工业为特色的深水港口城市,鲁南的出海门户和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东方桥头堡之一。(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