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的“非公经济36条”第一条就提出了“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细则办法,在政策层面,打通了民企与国企、外企公平竞争的“国民待遇”。
为了推进城市发展、搞活区域经济,开明的政府已经打出了“激活民营经济”这样一张牌,青岛市委杜世成书记提出“引
导民营企业融入全市总体发展的格局中,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这无疑是对民营企业极大的鼓舞。
由于历史原因,财税支持、融资渠道、体制性“潜规则”等资源配置对民营企业欠账较多,致使民营经济做大做强遭遇发展瓶颈。如今,“36条”从财税、信贷、融资、金融服务、信用担保等方面均加大了支持力度,民企将突破银行授信、基金、信托、信用评估体系等融资壁垒,资本运作能力一旦释放,民营经济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
政府已经旗帜鲜明地表态,职能转变与效率运行将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民营企业将如何在城市发展格局下与政府联动、互为助力?
其一,把脉区域经济,青岛在港口物流、造船、重工、制造等主导产业之外,生态、旅游、人居的资源优势非常突出,尤其在滨海大道的东部纵深方向,旅游休闲、生态农业、主题会展等无烟产业将大有作为;
其二,找准城市规划坐标,“青岛、黄岛、红岛‘品’字组团,滨海大道、跨海大桥一线展开”表象上只是空间分布,蕴藏其中的商机却是气象万千,民企面临投资冲动或商业选择,如何在大势下取舍区位、行业、人脉、时机、节奏等至关重要;
其三,致力于产业整合,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人口迁移和资源流向,部分产业转型,将催生新的利润增长点,无论是优质的海岸线开发,还是城乡交融下的生态建设,民企生存空间表现在,评价差异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岛定位于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在产业集群化实施中,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重点发展的两翼。借资本运作东风,与政府愿景进行联动,是青岛民营企业迅速做强、做大的机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