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高负担,高收费,甚至还有可怕的体罚……最近,两所仿效“西点军校”的青少年培训中心,由于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当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西点”的出现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教育究竟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呢
?“西点现象”引人反思(5月13日《文汇报》)。
当孩子们在水深火热的应试教育压力下疲惫不已、追寻那日益消逝的“快乐的童年”之时,“西点军校”式教育又从“天外”飞来,大人们又情何以堪?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然而把外国用来培养和管理军人的“西点模式”运用到孩子们的日常教育中去,难道这不是人为地对幼嫩“花朵”严重摧残吗?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已经成为国内教育界的共识。看到家长对“西点模式”学校的老师说“孩子我算是交给你们了,放心打,大胆打”,我的心在滴血。时至今日,老师和家长都还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不是教育的悲哀吗?“西点模式”只不过是用一种机械化的模式“批量制造”一大批“乖乖虎”,这种成绩足以称道吗?我看其带来的弊端就远远要大于收益:孩子们的纯真天性、童稚之心和创造性思维全被那种半军事化教育无情地摧毁了。
话又说回来,“时代变迁,孩子越来越不好带了”是事实,让孩子们参加一些准军事化教育来培养他们的毅力、纠正懒散作风原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教育不能超过一个度,对未成年人而言:军事化教育过犹不及。两所仿效“西点军校”的青少年培训中心,将军事化教育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短期来看效果或许极其明显,但这些一个模子里“压”出的人才就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吗?我们不得不先打上一个大大的疑问号。
孩子们有些素质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军事化教育来获得。在我看来,培养一个拥有优良品质、棱角分明、具有个性的健康孩子,比一个军事化教育环境下诞生的“完美孩子”更足以称道。未成年人的教育,更多地呼唤社会、学校和家长三方联动,注入更多的爱与汗水,而不是仅靠打骂为主的军事化模式。
“西点军校”,饶了我们的孩子吧,千万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集体高唱“童年在哪里呀,童年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