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奔戛纳而去,“金甲”披身,浩浩荡荡,气势压人,但有前车之鉴,让人为陈凯歌的《无极》之路多生几分忧虑。 比照好莱坞,中国的电影太少市场意识,因此,与市场相伴生的营销也短人一臂。“我们需要电影营销,只有这样,中国的电影才能崛起。”确实,张艺谋搭档张
伟平“革”了中国电影史的一次“命”,在握手大众和营造“票房记录”中寻到了生长的支点,也让中国电影实现了“消费时代”来临时电影市场应有的与时俱进。 像他的《十面埋伏》在筹划阶段,就已经是处处“埋伏”,选择的新闻点基本与电影本身没有直接关系,明星选秀、国际导演的招牌、进军国际市场、请国外歌星演唱片尾曲、到国际电影节盛装亮相等等,这些素材成为每个营销环节中可以轻松调动的炒作噱头,而这些噱头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影片的吸引力。
同代陈凯歌似乎有些“邯郸学步”的味道。《无极》开机聘用“黑客”保镖,并严禁《无极》泄密,但在“保密”的氛围中仍时时会有料爆出,例如某某演员伤了,谁和谁重新修好,等等。
当初张艺谋用了那么多噱头设了那么多迷局,但事实却如一些评论说的那样:那些噱头无益于影片的质量,只不过是增加了《十面埋伏》的谈资而已。更有人认为:《十面埋伏》就是一锤子买卖,埋葬掉的是张艺谋的口碑和品牌,也让观众开始理智起来,对这种所谓的“盛事营销”保持警惕。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张艺谋确有遗憾:他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到了电影获利的方向,却没有找到将艺术神圣和大众需求巧妙统一的路子,只是在为商业而商业的“转型”路上急功近利,也因此,张艺谋的电影看上去很“现代”,实际上却误入了“假冒伪劣品”式的产、销歧途:产品跟风模仿,华而不实;销售夸大其词,不择手段。
此次,同样让人产生厚望的陈凯歌奔戛纳而去,不知能否弥补张艺谋的这份遗憾。《无极》戛纳铿锵行,让人期待,也让人感到忧虑。身为陈导的粉丝,我企望这不是杞人忧天。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