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成都某网站发现一“猛帖”称:“我是某高校的一大四女生,明年读研,曾参加过新丝路模特大赛。‘五一’想把自己租出去,可扮女友或旅伴,但双方绝对保证不发生严重的身体接触,本人没有有关性的要求或企图……暂定价为7天1500元,视情况可商量。”(据5月
4日《新京报》援引《华西都市报》报道)
在看到这条新闻的人士中,我相信一定会出现相左的意见,或“同情”这名女生,或痛斥她的“堕落”。这并不奇怪,作为一种边缘化甚至有些另类的行为,它必然要面对世俗的“审判”。可是问题远非如此简单,或者说,我们应该透过新闻细节看到更远的“焦点”,否则任何争论都将只停留在真相的表层,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在我看来,这个被掩盖的“焦点”就是:青年的被抛弃感有扩大的趋势。
“被抛弃感”,这是一种顾名思义的概念。我们知道,一般来说,老年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除了老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外,还易由孤独感发展为与世隔绝、被抛弃感。一直以来,“被抛弃感”似乎和青年人无关。但是,在美国作家威尔菲尔德的《身体的智慧》一书里,我们却发现,“被抛弃感”并没有天然的年龄阻断,而是说,“每一次当你不能达到完美的时候,你的妄自菲薄心态所带有的否定的信念和态度就被加强了。”——在这名女大学生身上,人际关系或者发展中的友谊是可以拿来交换的筹码,即使这种“出卖”是一种不违法的经济学语境下的交易,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隐晦地表现了一些青年人身上的孤独、自私、功利和不信任,尤其是后者,表面上看,这种“契约”的缔结是制造信任,但实际上这种制造的前提正是他们相互缺乏信任。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情感压力无疑是千百年来不多见的,而象牙塔的“密封”性质又影响了他们和外界的正常交流。我们看到,女大学生在北大的悲情谢幕可谓是这种“被抛弃感”的极致,现在的“女生出租”我们一时还看不到悲剧的苗头,但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却早已备份了一抹悲凉。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如果只能从“金钱关系”上寻找满足感,而不可冀望于成为所有青年人发愤进取的楷模,那么,我们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的“被抛弃感”实在到了要万分警惕的地步了,这份警惕决不是仅仅做一番心理医治这样简单!
责任编辑: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