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新的“神话” 八路军来了!
人们夹道欢迎,送水送茶,拥塞于途;馒头、烤饼,塞满背包。
但人们很快又发现,八路军“不中看”。
先说那衣裳,整洁还是整洁。但样子、质地实在不好,都是土粗布。皱皱巴巴的
,还左一个补丁右一个补丁。颜色也不好,灰不灰、蓝不蓝的。脚上又没穿袜子,也没有胶鞋,套在一双赤脚上的,不是布鞋,就是草鞋。 这种“不中看”,其实只是用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的,而在当时,大多数人看到八路军是感到格外亲切的,因为他们都是衣衫褴褛的穷人。
使人们不免嘀咕的是八路军的那种装备。
打仗了,来来往往的军队也过得多。晋绥军看得多,不必说,中央军也来过,还有川军、桂军、东北军。比来比去,还是中央军最“中看”。特别是向忻口方向开去的那支中央军,神气得令人赞叹不已。
小吉普、大军车、炮车一溜一溜的,高头大马一排一排的,官兵一个个戴着铮铮发亮的钢盔,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一看就比晋绥军的“太原造”强多了,还有那高射机枪、反坦克平射炮,人们连看都没有看见过,山炮、大炮、迫击炮,不用数也知道比其他部队多得多。
反观八路军。过了一路又一路,还没见过炮的影子。有的民众终于忍不住了,上前问起来:
“你们有炮吗?”“你们会打炮吗?”“你们没有炮也能打仗?”
枪,还是有。但那与其说是枪,不如说是“吹火筒”,而且有的战士也没有枪,只背了一把马刀。至于机关枪、冲锋枪,那就少得可怜了。
这样一支军队,能打日本鬼子吗?八路军的武器装备的确是很差的。
115师是在中央红军基础上改编的。中央红军最先到陕北,从东北军、晋绥军、中央军及其他各种军队手中缴了不少枪,装备要好一点。但主要也是那种“吹火筒”(土造步枪),因缴来的枪没有多少子弹,又规格不一,无法普遍装备。弹药方面,打平型关伏击战时,每人发了100多发子弹和两颗手榴弹。
在红二四方面军基础上改编的120师、129师差得更多了。
贺龙说,120师过河时,每支枪只有5排子弹,每人只有3颗手榴弹,全师只有一架望远镜。
129师呢?过河时,全师只有55支步枪是带有刺刀的,手榴弹则总共才有203颗。
带着这种装备敢于上前线打敌人,已经令人敬佩了,打胜仗吗?就只能看天意,尽人事了。
但八路军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不但要向全国人民证明自己敢打日本,而且要证明自己能
打胜仗,打大胜仗。不是有一个神话———“皇军”不可战胜吗?
八路军就是要打破这个神话,创造一个新的神话———中国人民不可战胜。
由于日军在“七七事变”时并没做好大举侵华的准备,“七七事变”前华北日军仅1个旅团,中日大战严格地说,是从8月中旬日军同时在上海和南口展开大举进攻后才开始的。至9月24日平型关大捷前,上海方面,日军尚没获得最后成果,南口方面,则是攻势凌厉,所向披靡。特别是9月12日占领大同后,日军几乎是以行军速度向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太原、石家庄方向挺进。
根据这种形势,1937年9月21日,由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人组成的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在太原召开会议,一致同意: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9月23日,担负伏击任务的115师举行连以上干部会议。
师长林彪兴奋而坚定地说:“我们要在平型关一带打一个大仗,给日军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人民一个兴奋!”
副师长聂荣臻强调说:“这一仗必须打胜,打败了不行,打平了也不行!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都在盼望八路军第一个战报!”
第二天,战斗打响,歼敌1000余名,缴获巨大。
诚然,八路军在平型关之役时也伤亡了600余人,因为其中不少是老红军战士,这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但这600人对全军将士,对200多万友军,对4万万人民起了多大的鼓舞作用呀!没有这种牺牲,谁也不愿付出代价,日本侵略军是不会自己返回东京去的。
继平型关大捷之后,120师又在雁门关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于1937年10月18日,一举捣毁两个分别为100多辆汽车的车队,并歼灭了200多名日军。
129师也立即创下辉煌战果,于1937年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机场,一举烧毁日机24架(一说25架)。
除了上述3个著名的战役外,八路军从上前线至11月初,先后与日军作战100多次,共歼灭日军110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于是,一个新的“神话”很快就传遍全国,真正不可战胜的不是“皇军”而是八路军。
对此,杨成武回忆道,平型关大捷后,“我们走到哪里,都遇到箪食壶浆踊跃劳军的群众,每进城镇,还有不少身着长袍、马褂的绅士和商贾沿街向我们作揖称贺。他们摇着小旗子,一口一个‘劳苦功高,可敬可佩’,完全改变了旧日对共产党的看法,希望我们‘提胜利之师再度出击,莫使日寇进城。’”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到这些胜利的影响。当时有很多杂色武装,其中有抗日的,有但求保护地方的,也有打着抗日的招牌骚扰勒索民众的。这些武装一见八路军英名远扬,就自称为“七路军”、“九路军”、“十路军”,有的还真的有点样子。如河北易县的十路军后来被八路军收编,整训成了两个主力团,成了百团大战中的主力团之一。
今天的人们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抗战时期掌权的是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共产党能争取民众、争取抗日战争的主动权和领导权,是靠勇敢地作战,更多地打胜仗,并打出像平型关大捷这样的可以造成全国影响的大胜仗来赢得的。这也就是毛泽东最基本的“做眼”战略与战术获得的极大成功。
2.“捡”个县长当一当
八路军一边派部队打仗,一边派干部去地方做工作,这是红军的老传统,也是基本的生存发展之道。
原红27军政委王平,一过黄河,就被派往阜平去做地方工作。
阜平是个小县,只有9万多人。可八路军不但派了这样一个大干部去,临走前,总部首长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邓小平还集体会见了王平,郑重地做了交代。
因为这是一个大任务。
共产党做地方工作、开辟根据地,很有经验。但过去的基本方式是“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现在不能搞这一套了,又怎么去做群众工作呢?怎么去建立人民武装、掌握政权呢?这需要探索。因此,必须派最得力的干部去摸出一条路来。
1937年9月底,王平、刘秀峰两位已出任晋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长和组织部长的领导,在五台八路军总部告别各位首长,带着一名警卫员和一位马夫,牵着一匹马,拿上一本三十万分之一的地图和一本《游击战争》的书,还带了40元钱,就向阜平走去。
从五台到阜平,共有200多里山路,走了两天半,来到了阜平县城。
说阜平是个小县,是因为它只有9万多人,但同时又是一个大县,面积有2400多平方公里。境内山岭连绵,沟壑纵横,耕地不足10万亩,阜平还是一个穷县、落后县。当地有句俗话,“平山不平,阜平不富。”老百姓生活很苦,“糠菜半年粮”,交通很不方便,不通汽车,不通轮船,连马车也难通,运输全靠人背牲口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