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在中共青岛市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在第一轮生产力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要注意抓好循环经济、集群发展、集约经营、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
、财源经济、就业经济、富民经济、品牌经济等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青岛今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在年初全市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杜世成同志曾就这“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作了反复强调和部署,这无疑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要务。为更好地让各区市、各部门了解市委抓经济工作的主要意图,加快“十个方面重点工作”的整体推进,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科学发展新探索———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特稿”一组,对这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进行回顾和前瞻。
你可能想不到,在青啤二厂,现在几乎找不到生产后的废弃物。制麦工序剩余的麦根麦皮等,经加工变成了优质饲料;过去污染严重的酵母泥,现在全部回收用于提取高附加值的氨基酸;连生产用的二氧化碳也不用外购,是从发酵过程中收集的……2003年下半年,该厂实施循环经济后,为绝大多数废弃物找到了“下家”,把过去的废物变成了有用的资源。一年下来,青啤二厂每万元产值能耗大幅下降,效益大幅增长,环境大幅改善,成功地打磨出了一件循环经济的精美“样品”。
循环经济:通向和谐社会的路径
循环经济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尽管时间很短,但很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循环经济的突然兴盛实际上毫不奇怪,其大背景就是中国经济的艰难转型。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就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虽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但代价就是煤电油等基础资源的全面紧张和环境的破坏。人们发现,曾经让全国振奋的“速度深圳”,如今面临缺水、缺电、缺人、缺环境容量的威胁,原有模式的发展已经难以为继。
一方面经济要增长,另一方面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急需寻找新的路径。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纷纷“谋变”。深圳提出要搞“效益深圳”,在今年1月出台的新的指标考核体系中,仅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就达16项。而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调整经济增长步伐,将循环经济、绿色GDP等指标纳入对地方政绩的考核中,以腾出更多的资源寻求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和谐发展。
全国在变,发达地区在变,青岛当然也在变。
在采访中,记者感到科学发展的观念已经在青岛深入人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粗放型的发展,是在与子孙抢饭吃。一些人说,发展是硬道理,但GDP不是惟一的衡量标准,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又快又好是最理想的,但当快(速度)和好(质量)发生冲突时,我们选择好。
在拼了十几年的规模、速度后,在经历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后,这样的反思和觉悟是难得的。青岛是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照传统的路子和现有的发展速度,在未来几年内资源的耗费和废物的排放将成倍增长,青岛的资源和环境无力支撑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目前,青岛面临又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去一直以轻纺工业为主的青岛经济,最近几年开始向重化工业过渡。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青岛轻重工业的比例日趋接近,这表明,青岛已经迈进了重化工时代的门槛。重化工业将对资源和环境构成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城市的发展、就业的增加,又决定了青岛重化工业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
这是一个两难的处境。而循环经济正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
循环经济:一张新的发展路线图
循环经济与一般经济学最大的不同是把经济系统看作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循环经济认为,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呈线性的过程,它把物质和能源从生态系统中高强度提取出来,然后又把废物抛回去,生态系统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与此不同,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倡导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从资源到生产,经消费后形成再生资源,这是一个循环流动的“圆环”,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利益,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否定。
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王军博士认为,循环经济对应的完全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比如在治理污染方面,过去往往只是盯着大烟囱和排污管道,你排污,我就来收排污费,你超标,我就罚款。用这种末端治理的方式,效果不大,企业不欢迎。循环经济的方式,是把污染解决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推向社会。循环经济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用这种方式,企业由向外掏钱变为往里赚钱,企业欢迎,结果是治污效果大不一样。
据介绍,去年我市21家参与“小循环”的企业已形成近1亿元的节约能力。过去让青岛发电厂头疼的废物粉煤灰,如今不仅在市政建设上大显身手,而且飘洋过海赚回了大把外汇,成为国内出口粉煤灰的第一家电厂。青啤二厂、青钢等企业也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减少了能耗,形成了可观的利润源。
由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效应,有不少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治污的手段。但实际上,循环经济带给青岛的远远不止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而正是这种思维将促成青岛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形成。
这是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思维。在传统模式下,自然资源是被假定为无穷的,稀缺的是人造资本,山里的兔子是打不完的,缺的是猎枪,而现在恰恰相反。现在更多的是应该看看山里还剩下多少兔子而不是设法搞到更好的猎枪。过去我们总认为扩大经济总量就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现在我们应该意识到,资源的稀缺限制着经济总量的无限扩大,用经济总量扩张的方式不仅不能提高全体居民的福利,而且会有相反的效果。
青岛是胶东半岛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也是旅游城市,环境是青岛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发展问题上,如果我们用循环经济的思维考虑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就会看到一张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路线图。有关人士认为,青岛未来的发展要敢于独辟蹊径。首先必须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比如重化工业,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匹兹堡、德国的汉堡、日本的北九州等,这些城市和地区都曾有发达的重化工业,他们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青岛发展重化工业,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那样代价太大。我们要走的是注重内涵、循环发展的新路,这条路不仅不会造成污染,而且一定会带动青岛经济的起飞。
比如青岛的支柱产业电子家电,环保技术可能是未来竞争的焦点之一。青岛企业完全可以用循环经济生态设计的思维,从源头抓起,在产品设计中就选用低污染、可再生材料,选用便于高效拆洗回收、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案,从而把环境问题解决在设计之中。这样做的结果之一,可能就是我们的企业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形成青岛电子家电业新的竞争优势。
再比如招商引资,过去我们强调的是大规模、大项目,要栽“大树”。而循环经济的理念告诉我们,大树要栽,但更要注重大树与大树之间、大树与小树之间的关联。也就是在项目上要使上游企业的废物尽量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环。这样的产业链环招商,一是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废物产生量最小化,甚至零排放,二是加速了企业集群的生成,增强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可谓一举两得。
循环经济:青岛缺失什么
发展循环经济,青岛已经走在了探索的道路上。有关人士认为,尽管青岛的循环经济刚刚起步,但有些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青岛已被列为国家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试点城市,年处理能力60万台套的海尔废旧家电处理项目的一期工程已开始建设;部分企业中开始推行清洁生产;中水回用工程初步发挥效用;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进入规划;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工作也在城阳区启动……
然而这些成绩并不表明青岛发展循环经济将一帆风顺,我们看到,青岛仍然存在着不少缺失。
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基础。2001年,我市首先在湛山小区试点,进行垃圾分类收集。不过试点并不成功。以后,有关部门又在多个社区试点,结果也并不理想。市市政公用局垃圾环卫处的有关人士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居民环保意识的缺失,有相当多的居民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二是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缺失,由于缺乏高效率、现代化的垃圾分拣中心和垃圾堆肥、垃圾焚烧等专门分类处理的终端设施,事实是即使居民分了类,最后还得“混装”。这样的现状造成在我市每年70多万吨的垃圾中,除了少部分回收利用外,绝大部分经处理后填埋,使这些“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无法进入循环再利用。
这是其一。其二,更大的缺失是在体制和机制上。循环经济的发育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气候,青岛目前还远未形成最适宜的条件。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德国,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和公民合作三原则。由是,德国的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在上海,《循环经济白皮书》即将出台,这是上海为完善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而进行的“细部处理”。
据市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吴俊生介绍,2003年初,国家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今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已实施,这两部法律构成了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但对于青岛来说,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导致在资金投入和新技术的采用等方面出现问题。比如,即使我市建成了废旧家电处理项目,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电子垃圾方面的法规,那么这个项目的效能就将大打折扣。
一些专家指出,弥补缺失也就是培育好的机制和体制,最主要的是用好市场的手段,比如在粉煤灰的处理上青岛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经验。但是当市场失灵时,比如企业购买新原料比购买环保设备还便宜,这时候就需要政府这只手来调控。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采用新技术或使用新产品,如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某种环保产品而形成一定市场;二是通过政府强制力,比如制定法律等来硬性约束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
与发达国家相比,青岛发展循环经济要走的道路还很长。不过,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市长夏耕这样说:“让循环经济成为主流虽然任重道远,但我们会坚忍不拔”,清晰地表明了青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和毅力。本报记者苏培新